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读懂德国工业4.0,才有资格谈论企业转型

2016-09-19 07:40 性质:转载 作者:界面 来源:界面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工业4.0”的前景与预期
  思略特咨询公司和普华永道(PwC)联合市场研究机构TNS Emnid曾针对“工业4.0”这一行业关注热点进行了一项调研,面向235家德国工业企业和员工,涉及制造和工程、电子和电气系统、信息与通信、汽车与流程等多个行业。
  研究显示,“工业4.0”将极大地革新和颠覆企业产品和服务组合,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工业4.0”实现了产品、商业模式以及价值链的数字化和互联互通;要实现“工业4.0”,需要大量的投资,投资规模不可低估。未来5年,企业在“工业4.0”解决方案上的投资将占其所有资本投资的50%以上。其中,预计到2020年,德国公司每年的投资将高达400亿欧元(即428.9亿美元),而放大到整个欧洲工业领域,类似投资每年可能会达到1400亿欧元(即1500亿美元)。在所有调查的产业企业中,仅有1/5的企业已经实现了产业链上关键流程的数字化。
  可见,德国“工业4.0”尚需多年的投资、开发、实施才能完全转变为现实。不过,这一理念在德国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只是各类企业对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规模越大或技术含量越高的企业越容易接受“工业4.0”的理念,雇员人数在500-999人之间的大企业以35%的接受度高于小企业(20-99人)的21%;高技术企业以47%大幅领先一般企业的22%。
  德国政府更是积极推进,2014年8月提出了“数字化议程”,希望通过促进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工业4.0”的发展提速。展望未来,“工业4.0”的成效依然值得期待。德意志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引用德国科学与工程院的结论,乐观估计,“工业4.0”可帮助德国企业提高30%的劳动生产率。此外,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与弗劳恩霍夫协会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认为“工业4.0”除了可以显著提升德国制造业的水平外,也将使六大行业受益匪浅:至2025年,六大行业将多创造787.7亿欧元的产值,每年增速上升1.7个百分点。
  贯穿于德国企业的产品创新
  1. 产品服务体系与“工业4.0”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源于创新,所谓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可以简单描述为资源的重新组合。
  在德国大型企业中,这种综合性的创新以产品服务体系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其整体目标关注商业策略的创新。
  我们以西门子公司的研发与业务部门共同实现产品创新为例。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着力于实施“技术地图”技术,做出未来20年的技术规划,侧重于技术创新;业务部门实施“多代产品规划”技术,事先确定未来几年内特定产品产销计划所需要的技术,侧重于市场需要。中央研究院实施“技术地图”技术,比业务部门的“多代产品规划”技术有更长远的眼光,而“多代产品规划”更适应市场实际需求。在双方的计划做出后,中央研究院就与业务部门开始讨论规划,进行有建设性的争论,使规划得以改进。联合规划活动使中央研究院和业务部门形成共同语言,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简言之,德国企业的创新不是孤立的围绕技术展开,而是围绕着产品服务对象的需要展开,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内外部在各个环节中的参与、沟通、反馈,属于全流程的创新。同时,德国的技术创新始终关注市场的需要,即使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也是为了满足市场潜在的需求。
  本质上看,“工业4.0”是传统的产品服务体系在信息化、模块化下的延续,采用“工业4.0”能够对产品服务体系的提升有显著改善作用,实现产品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至少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作用:一是增强信息的传递。这包括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包括与企业外部的上下游、咨询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于小企业,大企业信息的传递更加复杂,因此如前所述对“工业4.0”的接受程度更高;二是缩短了与产品服务对象,即用户进行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快速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三是提升服务的质量、多样性和灵活性,“工业4.0”的出现使“个性化定制”的工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根据市场、订单变化灵活安排采购、生产。以西门子公司为例,其位于德国安贝格市的电子制造厂经过改造,已建成为全欧洲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制造印刷电路板等电子产品时出错率仅为百万分之十二。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