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工业4.0”等于“产业4.0”?

2016-08-10 09:08 性质:转载 作者:OFweek工控网 来源:OFweek工控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从本质上看,“农业没有了”是技术进步条件下产业融合乃至全产业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现象要放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才能得到认知和把握。自工业化开始,农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就已经开始,机械化的工具进入农业的生产环节。此后,电气化、信息化的工具和服务也陆续拥抱农业,直到今天在以色列看到的农业智能化,其实还内在着工业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至此,在农业的产出即农产品上,土地和劳动的作用都显著地下降了,科技、服务、人力资本的作用显著地增强了。这在美国那样的大规模农业国家、以色列那样的农业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率先凸显出来。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科技、服务和人力资本对农业的作用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农业就越来越像其他产业。之所以像,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内涵,那就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和服务。
  由此可以发现,智能化是先由概念到解决方案,再到智能技术(包括制造技术和服务技术),进而形成为客户使用的智能化产品或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是关键变量
  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趋势就是产业融合,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今天的农产品、工业品和各种服务,几乎都是在全产业融合中生产出来的,这意味着全产业融合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体系。

  但是,由于用数据反映产业体系演变的统计体系总是滞后的,导致我们仍然按照农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认识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事实上,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一、二、三产业或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类,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产业发展内涵,而且会产生各种错误认识和政策。
  当然,统计分类滞后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新的调整和分类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研究和揭示这一滞后的现实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尽可能吸取和采纳理论界与国际组织关于产业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单打独斗,历经数千年,进步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在大规模农业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标志的制造业发展,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生产者服务业突飞猛进的裹胁下得以实现的。服务业一方面依赖国民收入提高,带来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异军突起的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
  所以,三次产业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是序数词,本身就蕴含着产业演进的深意:首先是制造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其次是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再次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关键变量,引发一、二、三产业的革命性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架构,进而提高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产业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路径。
  在三次产业的框架中观察过去数十年的产业发展,可以发现,由专业化分工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壮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长最快、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贡献最大的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研究开发、创意设计、金融、通讯、物流和专业服务等,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主导产业。
  然而,过去的一个时期,我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知存有偏颇,仅仅将它视作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部门。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2.5产业的说法,就是这种认知的具体表现。其实,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为全产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农业和制造业都是其提供服务的对象,服务业自身更是其最大的服务对象。

  “互联网+”助力产业融合
  “产业4.0”的实质在于,工业、工业产品和服务的全面交叉渗透。这种渗透借助软件,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如物联网),实现智能化的大规模定制。这里,服务的核心在于智能化,即制造智能化加服务智能化。很大程度上,制造智能化是通过服务智能化实现的。互联网成为“产业4.0”和智能化的基础性平台。
  鉴于制造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互联网进入工业制造领域意味着经济核心部分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则意味着互联网应用于、融入于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
  大而言之,互联网应用于工业、服务业与农业这些产业部门,并分别被称为“工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
  中而言之,既包括工业中的各个产业,如钢铁、汽车、电子、化工与能源等,也包括服务业中的各个产业,如金融、零售批发、教育、旅游与体育等,还包括农业中的各个产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与渔业等。互联网融入于这些行业,分别被称为“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种植”等。
  小而言之,则包括各个企业的生产、销售、购货、管理与运作过程等。这些过程都可以由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加速、优化。微而言之,还包括各种产品的制造、设计、检验、研发与控制环节等。这些环节都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改进与完成。当然,这将是一个逐步融入的过程。
  就现状而言,“服务业互联网”已先行,下一步的关键是“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跟随,然后在逐步融入中观、微观各行业和环节的过程中,实现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度融合。而且,这个深度融合的黏合剂就是智能服务。
  如此“互联网+”,意义何在并有多大呢?简单来看,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同时节省成本,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云计算的手段与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实现人—人联结、物—物联结与人—物联结,进而通过这些联结所产生的逼近完全信息(信息对称),来处理经济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各种问题。
  完全信息是决定性因素。基于完全信息的决策自动、准确、迅速、全面与坚定,意味着智能化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行方式,进而极大地优化效率、成本与质量。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是,这种完全信息对于制度完善的倒逼。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很多是制度安排造成的,再加上技术服务手段的落后,使其成为常态。如果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手段与互联网平台的整合,能够倒逼制度安排的改变,实现完全信息,这无论在经济学意义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都是不可估量的。当然,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