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崔屹的纳米电池,即将改变世界

2016-05-30 07:47 性质:转载 作者:知社学术圈 来源:知社学术圈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008年,崔屹提出用纳米级硅线作为硅负极,这样可以减缓导致体相硅负极瓦解的压力和应力。这条思路果然奏效,他和同事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展示了锂离子经硅纳米线流入流出后,纳米线几乎没有遭到破坏。甚至在经过10轮充放电循环后,负极仍具有75%的理论储能量。

  遗憾的是,硅纳米线比体相硅难以制备,也更为昂贵。于是崔屹与同事开始研究成本更低的硅负极材料。首先,他们利用球形硅纳米颗粒来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尽管这样可能更便宜,但也引来了第二个问题:随着锂原子的出入,纳米颗粒的收缩和膨胀会使粘合用的胶水开裂。液体电解质会在颗粒间渗透,产生化学反应,在硅纳米颗粒表面形成一个非导电层,即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这层膜越积越厚,最终会破坏负极的电荷收集能力。崔屹的学生这样形容:“这就像是疤痕组织一样。”

  几年后,崔屹团队又尝试了另一种纳米技术。他们创造了蛋形纳米粒子,将其包裹在微小的硅纳米粒子 (即“蛋黄”) 周围,这种高传导性的碳外壳可以使锂离子自由地通过。碳壳给硅原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进行膨胀和收缩,同时保护它们免受电解质形成SEI层的困扰。2012年发表在Nano Letters上的文章显示,在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崔屹团队这种蛋黄壳式 (yolk-shell) 电极仍具有74%的储电能力。

  两年之后,他们有了进一步突破,这些蛋黄壳式的纳米颗粒被组装成微米级结构,宛如一个微型石榴。这种新的硅纳米球体提高了负极的锂含量,也减少了电解质中的副反应。2014年2月,崔屹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了新的进展,他们的新材料在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容量仍保持在97%。

  今年早些时候,崔屹团队公布了一个更加优秀的方案。他们将体相硅材料敲打至微米级别,然后以石墨烯碳层包裹。制成的硅颗粒比之前的“石榴”更大,这种体积尽管在充放电后更容易瓦解,但石墨烯的包裹能够阻止电解质接触到硅材料。同时,这很容易保持破碎颗粒的接触,使其轻松将电荷传递到金属导线。相关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Energy上,这种硅颗粒填充量更大,单位体积下动力更强,重要的是其成本也更为低廉。

  刘俊表示:“他这次的工作真的找对了方向。”

  在这一技术的驱动下,Amprius公司已经筹集了1亿美元,进行硅负极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开发。这种电池成本更低,容量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10%。目前他们已在国内建厂生产手机电池,销售量已经超过100万件。

  电池的未来

  除了生产新电池外,崔屹还提到了储能提高40%的原型。用他的话说,这只是未来优秀硅负极电池的开始。

  现在,他的注意力已经超越了硅材料。其中一个想法就是纯金属锂的负极,这一直被视为终极的负极材料,因为它比硅材料能存储更多的能量,质量也更轻。

  不过,金属锂负极也面临着难题。首先,SEI层通常会在锂电极周围形成,这是个好消息,因为锂离子可以穿过这层物质,所以SEI层也就充当了锂电极的保护层。但问题在于,随着电池充放电循环,金属锂也像硅颗粒那样膨胀收缩,这种行为会打破SEI保护层。锂离子会在断裂处积聚,形成金属“树突”,在电极中逐渐成长。最终,会刺破电池隔板,使电池短路并起火。

  传统途径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纳米技术或许能带来办法。在尝试阻止金属枝晶形成的时候,崔屹团队通过给负极加装相互连接的纳米碳球来稳定SEI层;另一种方法则在更大的蛋黄壳中,通过金纳米颗粒吸收锂离子,蛋壳则为锂的膨胀和收缩提供了空间,从而保护了SEI层,金属枝晶也不会形成。

  改进负极只是这场电池大战中的一半。崔屹团队同时还利用相似的纳米技术来改进正极材料,特别是硫材料。就像硅之于负极,硫长久以来也被视为正极材料的不二之选。每个硫原子可以结合两个锂离子,理论上这使正极的储能量翻了几倍。同样重要的是,硫材料实在是便宜。问题在于,硫的导电能力一般,而且会和电解质反应生成危害电池的副产物,可能几次充放电后电池就作废了。另外,在放电过程中,硫正极倾向于囤积电荷,而不是释放它们。

  在寻求纳米解决方案的时候,崔屹团队用高导电性的二氧化钛外壳将硫粒子包裹,这使其电池容量较传统电池提高了5倍,同时防止有害于电池的副产物形成。研究人员还制作了硫基版本的“石榴”,并将硫固定在又长又细的纳米纤维中。这些革新不仅提升了电池容量,还将库伦效率 (电池放电性能) 从86%提高到99%。

  崔屹说:“现在我们在电池两极都拥有了高性能的材料。”他希望将来把这两种创新融合到一处,将硅负极和硫正极结合。如果成功,那一定能制造出高容量,低成本,足以改变世界的产品。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