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表示,机器人产业不能像光伏行业一样发展,走只做装备集成的道路。
天津一位机器人企业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机器人在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中都不掌握核心技术,基本上都依赖进口,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很多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组装。
姚之驹表示,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以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在与国外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根据曲道奎的测算,中国机器人需要进口的电机、减速器等零部件的成本占到了机器人总成本的70%左右。
在高端市场,中国机器人也面临窘境。据姚之驹提供的数据:国产机器人装备应用增速最快的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上下料等一般工业领域,2014年增长了73%。而在高端的汽车电子领域,外资品牌占据了90%的市场,此外,国内外资品牌在焊接、装配领域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姚之驹认为,中国发展机器人必须面对四大挑战:核心技术的缺失,中高端产品上的差距,缺乏质量评价与监督,以及中国对国际市场开放,但出口却频遇壁垒。
机器人产业是否会产能过剩?
高端失守的另一侧,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低端的重复建设。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参与制定机器人“十三五”规划时,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机器人产业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
根据李东掌握的数据,目前中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同时各地方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
姚之驹认为,40多个已建或在建的园区意味着机器人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的苗头,必须要吸取光伏行业的教训。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智能制造事业部的一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所负责招商的园区目前已入驻6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园区将在土地租金、购地成本、科技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机器人企业所能争取到的一切政策。
而一位园区内的机器人企业高管则透露,在其所在的园区,多家企业都在做同样的产品,高额的补贴使其免受亏损之虞,甚至园区内有些企业注册了多家公司,然后蛰伏在多家产业园、孵化基地之中,从而获取多倍的政策红利。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机器人行业的补贴整体上有益于研发和产业化的发展,但具体项目支持的准不准,还是与项目的把关、专家评估、后期评估和追踪有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地方存在“领多份补贴”的情况。
左世全认为,没有重点、“到处撒芝麻”的扶持政策反而效果不好,对于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应该给予持续性的支持,尤其注意龙头企业的培育。
至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到底是否会产能过剩,李东表示,从供需上看,机器人产业的市场潜力令人期待,而且中国机器人大多是订制,很少有库存积压,中国机器人供给能力特别是高端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但现在最突出的是机器人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我们要防止将高端产业低端化,防止将资源都花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方面,防止重招商引资,轻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李东说。
李东表示,政府应积极引导各地区、企业,按照自身条件和优势,理性和差异化地发展机器人产业,引导政策资金和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企业集中,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
2025-03-08 11:38
2025-03-08 08:52
2025-03-07 10:19
2025-03-07 09:29
2025-03-06 14:03
2025-03-03 08:32
2025-03-02 08:21
2025-02-25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