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兰不赞同大跃进式地推进机器换人。“我们更应关心的是,目前中国的机器人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是否具备了产业化、自主创新的能力。”
本报记者 夏旭田 北京报道
珠三角、长三角涌现的机器换人的浪潮,揭示了中国机器人巨大的市场潜力。
事实上,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含外资)已达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中国机器人联盟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
不过,这一站于风口的产业,也面临重重挑战,比如机器替代就业的冲击,核心技术缺失的边缘化,以及产能过剩隐忧、出口壁垒等等。
机器换人冲击就业?
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认为,各地积极推动机器换人有政策引导的倾向,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人口红利下降、人力成本上升、人才结构矛盾等问题正在倒逼国内制造企业以机器换人;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原来的农民工可能难以承接新的工作,企业也招录不到所需劳动力,也只能进行机器换人,实际上现在很多领域单位产量所需机器人的成本并不低于劳动力成本。
对于机器换人会带来失业潮的担忧,徐晓兰认为,一方面,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人机交互技术是工人与机器协同生产;另一方面,机器人催生的新产业生态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徐晓兰表示,机器换人兴起,其本身就是人口红利消逝的“果”,自然就不能把前者归咎为失业之“因”。“对失业担忧的背后,实际上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人力结构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中国每年有近八百万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而他们不愿意去做工人;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里农民工待遇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然而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和职业能力却并未同比例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也无法适应产业升级、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也表示,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是低成本、劳动密集,而机器换人需要最多的是科技、人才、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业,随着中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不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将伴随着人员的重新配置。
这必然会出现部分结构性失业。不久前公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等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甚至会出现比较严峻的失业风险。
徐晓兰认为,应对机器换人,当前急需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一方面让机器代替下来的员工再次走入课堂,重新就业;另一方面,中国也急需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技术工人。
迎接大规模机器换人的产业痛点
徐晓兰认为,中国的机器换人确实出现了较好的苗头,东部沿海地区很积极,比如广东、浙江等地区已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这些地区面临的产业调整压力更大,工人荒现象更严峻,但从全国看,尚未出现大面积的机器换人现象。”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介绍,机器换人在区域分布上最为集中的还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其中,珠三角以广州、佛山为代表,工业机器人应用量非常大,此外深圳的服务机器人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地方;长三角以上海、江苏为代表,机器人的四大家族在此均有布局。此外,目前潜力比较大的地区一个是以重庆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另一个则是环渤海地区,比如唐山的工业机器人,北京医疗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天津的水下机器人。
徐晓兰不赞同大跃进式地推进机器换人。“我们更应关心的是,目前中国的机器人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是否具备了产业化、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她看来,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还不成熟,自主创新、核心零部件仍然脆弱,盲目、大跃进式地进行机器换人,势必导致直接从国外进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甚至整机,使得庞大的中国市场拱手相让。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
2025-03-08 11:38
2025-03-08 08:52
2025-03-07 10:19
2025-03-07 09:29
2025-03-06 14:03
2025-03-03 08:32
2025-03-02 08:21
2025-02-25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