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机遇
《21世纪》:徐工在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中博得头筹,在海外的基地建设颇具中国制造企业的代表性,有什么经验?
王民:徐工始终在行业保持国内出口市场第一位置,产品出口到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始终占据明显优势。
我们的挑战其实在于理念、技术和人才。
作为工业企业,我们的产品不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过去,我们仅是向用户提供产品。现在,必须要提供服务,与用户一起成长,在目前的低迷形势下,既扩大巩固了市场,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型。这是发展理念的变革,事实上很多国外大企业都是这样的路径。
技术上是两条路,一个是并购,这瞄准的是世界上行业里最先进的技术,二是自身的改革,如互联网应用等。而技术与人才是捆绑在一起的。
最近,我们和阿里巴巴正在合作的中国制造业首个“工业云”的“世界众筹”计划,就是希望获取来自世界的创新要素为企业所用。
《21世纪》:德国是制造业先进性的代表,为何徐工能够有并购的机会?
王民:我们并购的是家族企业,技术领先,但理念上有些落后,这是我们获得机遇的关键所在。
《21世纪》:考察历史上的国际化企业,有一个共性,就是整套产品价格相对优惠,但更换配件则价格昂贵。
王民:我们的一个差距是,零备件出口也没有获得大突破。
这与中国企业的理念、中国文化传统有着直接关联,因为中国人更加善良和热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企业国际化道路。所以,我们始终坚持质量,强调“用不毁”的产品。
《21世纪》:你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在哪里?
王民:根据研究机构的数据,“一带一路”共涉及65个国家,2014年行业出口65国总额44.39亿美元,占中国工程机械出口总额68.43亿美元的64.87%。
有研究显示,未来10年仅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便达到8万亿美元,按照工程机械产品价值占投资8%的经验数据来计算,需要起重机械、道路机械、挖掘机械、铲运机械、混凝土机械等工程机械约64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具体看,如泛亚铁路、泰国高铁、中老高铁、巴基斯坦塔尔煤矿项目、沙特中铁建KAP5项目、澳大利亚矿山机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产品。
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这些海外市场项目提升对海外公司、经销商管理能力,改变对经销商管理粗放状态、创新运营模式等。
开放技术
《21世纪》:技术的外泄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应对的挑战之一,徐工现在建立平台向社会开放一些研发成果,如何做到平衡?
王民:众所周知,军用项目是徐工的重要业务之一。核心技术上我们有一套专门的机制来保护。
我们会有专门的组织来进行评估,确定开放共享的项目。
在我看来,这种开放,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因为这体现了互联网的精神,你分享给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分享。
这一做法,其实也是徐州贯彻江苏“一中心一基地”战略建设的具体落脚点。
让我开心的是,我们在德国的研发机构在工程技术领域进行的正向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会颠覆一些传统原理,将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
《21世纪》:“机器人”在徐工生产线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普及。
王民:虽说徐工是典型的制造业,但我认为对工业4.0、机器人计划等种种概念,不能随便跟风。我也到一些单位考察,发现机器人成为摆设的很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徐工在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开始了智能化工厂的设计和建设,起步算比较早的,效果也很明显。现在关键是开发出智能化的工程机械以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在这方面,徐工有了很好的进展。
从实践看,我认为产品的智能化比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可能更重要,比如,为了适应中国的城镇化,我们推出的扫路、洒水车辆销路就很好,还有,用于抢险救灾的特种车辆在市场上的订单就很多。
制造业升级:做更好的产品
《21世纪》:这次省委主要领导调研时表示,徐工是国企改革的先行者,问题是,中国国企改革目前似乎进展缓慢。
王民:市委对徐工集团改革已作出安排,总体思路是加快集团整体上市步伐、支持集团内部企业重组和资产重组,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坚定不移地将徐工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向深入。
徐工具有特殊性,与其他国企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我认为不管怎样做,提高企业的效率是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国企效率低下一直被诟病,但这也是现实,我们不回避。
具体方案要走一定的程序,但我们会在精神和物质上展开激励,做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同步进行。
主要是在产融结合助力改革升级;并购重组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和业务重组扭转经营和债务负担;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控体系优化和组织机构变革实现管理能力提升;高管团队绩效、薪酬、长期激励机制建立等5个方面。
《21世纪》:你怎么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民:这一改革是针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市场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中高端市场仍然是有需求、有空间。一句话,就是市场需要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需要企业去提供。
对徐工来说,就是两大动作:实施徐工制造2025,加快中高端产品升级;推进市场经营体系变革,加快后市场服务经营转型。
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仍有大量的机遇和成长点,比如,徐工的原材料就需要960等级以上的高强度结构钢,但国内企业无法提供,不得不进口。我想说的是,只要有国内企业能做起来,我肯定购买。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
2025-03-08 11:38
2025-03-08 08:52
2025-03-07 10:19
2025-03-07 09:29
2025-03-06 14:03
2025-03-03 08:32
2025-03-02 08:21
2025-02-25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