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王民: 中国的制造业仍有大量的机遇和成长点

2016-05-09 07:53 性质:转载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虽说徐工是典型的制造业,但我认为对工业4.0、机器人计划等种种概念,不能随便跟风。我也到一些单位考察,发现机器人成为摆设的很多...

  虽说徐工是典型的制造业,但我认为对工业4.0、机器人计划等种种概念,不能随便跟风。我也到一些单位考察,发现机器人成为摆设的很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项全球性的“众筹计划”正在徐工集团稳步推进中。

  徐工上下将这一计划定义为企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国际化的“源点”——出重金,向全球所有人公开征集“设计创意”。

  起初,这一计划本来是面向全国高校、落实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而设计的,但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在实践中决定“升级”,改为面向全世界“求才”。

  “过去一轮发展,中国企业是拼规模、产能、关系、配额,但当下和未来,必须要做出革命性的创新”,王民解释,“必须吸引全球的高手和资源为我所用。”在上述计划的推动中,徐工选择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

  “五一”假期的一场暴风雨让徐州近几天的天气异常清晰,徐工集团总部西南两点钟方向有一座寺庙,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射出金光,照进王民的办公室,与徐工产品外表涂色的“徐工黄”相应。

  与之同时,营收数据的逐步升温,让王民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谈话中多次大笑。

  2016年4月,徐工集团实现了1.5%的增长,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其中,“牵引车”一季度销量同比暴涨540%。王民认为,数据看好并不意味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好转,但却直接代表了徐工集团转型升级的效果开始体现,企业的综合素质更加健康。

  成立于1989年3月的徐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江苏唯一的重卡企业,其历史可追溯到1943年由中共成立的鲁南第八兵工厂。

  眼下,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在着手制定对徐州的新一轮扶持发展规划,徐工也因此被寄予厚望,承担了多重使命。

  5月4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工机械总裁王民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

  海外营收占比要过半

  《21世纪》:眼下江苏正在研究对徐州的新一轮扶持政策,你认为徐工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和担当?

  王民:徐州是江苏的老工业基地和唯一的资源型城市。过去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不求回报,只求贡献,为全省的发展输出了煤炭和棉花等资源型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省委罗志军书记在徐州和徐工调研时又为徐州量身提出了三个定位,也同时对徐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省委为什么要这样说?我的理解是要从“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20个最富裕的城市集中了70%以上的国际型大企业总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由此聚集了大量的国际化资源,并通过不断的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虽然说徐州是江苏苏北发展的领头羊,但放眼世界,仍是一块经济洼地,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引领,才能真正为城市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与其他城市有些不同,徐州是老工业基地,它的发展表明产业强市其实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则城市兴;城市好,产业才更好。

  从我们的实践看,徐工以2万多员工带动和容纳了超过20万人的就业,形成了大量配套产业,发展到当下,这在中国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所以,在本轮的发展中,徐工要突破区域性的局限,坚决走国际化的道路。这也是省委提出新要求的考量之一。

  《21世纪》:你认为徐工集团与行业内国际顶级企业的差距在哪里?

  王民:我们做过专门的研究,坦白地讲,差距是有,但不那么遥远。我认为主要的差距在于国际化的经验与运营管理。当然,在产品技术和质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营体系的业务布局等也有一些差距,也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售后服务制度流程,这是我们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的短板。

  而与国内同行相比,我们在“抠成本”上有些差距,但现在正在做精细化改善。

  《21世纪》: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情况普遍不乐观,你提出到2020年实现“营收过千亿”,为什么要定这样高的目标?

  王民:徐工在贯彻落实中央的《2025年中国制造》中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任务,当时也确实存在争议,是不是有些快了。

  我们认为这是从徐工的实践出发得出的重要决策。

  目前行业中徐工在世界排名第八、中国排名第一,但其实徐工历史上曾进入过世界前五。我们提出到重回“前五”,到2025年成为世界“前三强”,因此需要这样的一个发展速度。(记者追问过去跌出五强的原因,王民的解释是“国际化的经验不足”。)

  这样说是有底气和实践支撑的,主要在于研发和国际化战略。

  目前,海外业务营收占到徐工的27%左右,重新夺回排名,甚至冲进前三,则意味着这一数据要达到50%以上。这一指标是国际化战略中必须要达到的。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