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优化现代产业新体系等,必将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要瞄准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目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抢占全球信息经济制高点,打造创新引领、开放共享、绿色协调、确保安全的现代互联网发展生态
4月18日上午,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在京举办“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六场报告会,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作报告。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苗圩。
问:“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
答: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给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革命性影响。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制造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凭借更低的人力和资源成本,加快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转移。各国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在高端和中低端领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从我国自身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处于跨界融合和群体突破爆发期,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信息网络向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融合迈进,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形成。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打造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
第三,中国制造+互联网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从生产方式看,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变革的核心。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从创新方式看,网络协同创新将重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优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并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作出系统部署,必将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问:“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四个方向发展。有何具体考虑?
答:“高端”即强化高端引领。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在创新能力、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可靠性、基础配套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就是要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一批高端装备,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引领制造业高端发展。
“智能”即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主攻方向,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绿色”即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与以往开展的工业节能减排不同,绿色制造是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通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服务”即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未来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引导企业围绕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融资租赁业务、智能服务新模式等,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有何具体举措?
答: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薄弱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两项任务:
一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我们联合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已经梳理出近期需要重点发展的80种关键基础材料、185项核心基础零部件、105项先进基础工艺和63项产业技术基础,并提出了重点行业“四基”发展方向和实施路线图。今后,将围绕这些重点方向,统筹相关资源,集中使用、滚动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四基”能力薄弱问题。
二是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根据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共性需求,加快创建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我们计划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问:当前传统产业遇到一些困难,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效益下滑。“十三五”时期,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何考虑?
答:我国传统产业规模体量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重点是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中央已经明确要求把技术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一方面,加大技改资金规模,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另一方面,改革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形式,更多采用后补助、贴息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25-06-01 18:37
2025-05-31 19:52
2025-05-31 19:49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