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买不来
“国内不仅有生产机器人的能力,市场需求也已经被激发出来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王金涛说,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为2.2万余台,同比增长30%,市场具有高成长性。
新松公司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致力于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的高科技上市企业。王金涛说,如今一些民营企业也纷纷找上门寻求革新生产方式,甚至包括肉食品加工及农业种植领域。他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将会渗透到各行各业。
前景不可谓不广阔。不过,智能制造曾经历或者正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以数控机床为例,尽管机床是中国制造,但数控系统却需向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企业进口。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一台数控机床售价35万元,但购买数控系统便需要支付对方28万元。
“关键性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达成共识,认为必须促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两化”深度融合,健全“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事实上,已经有企业走在了前头,并尝到了甜头。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变革性技术创新。比如,在多部门协同下,实现在泥石流、塌方等恶劣工况下遥控、远程控操作无人挖掘机,就大受欢迎。在本届展会上,来自中东的客商萨利姆一次性签约采购厦工装载机、挖掘机、叉车等设备,共计416台套,订单总金额超1000万美元。
3两岸手牵手一起赚世界的钱
近年来,两岸加大了研发投入和“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的方向,在关键部件和数控的智能化方面,以及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空间的集成创新以及应用等方面,是两岸业界同仁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领域。
“从两岸深入合作的前景来看,互补性非常强。”王瑞祥认为,大陆的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尤其是近年来,总体规模大幅度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产出量已居世界地位。而台湾企业在智能制造上发力早于大陆企业,在精密加工机械等多各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两岸不约而同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和生产力4.0的时代,为下一步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条件。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罗家怀认同这个观点,从中也看到了两岸融合的新切入点。在他看来,台湾受限于腹地窄、市场小的客观条件,反而锻炼出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也比大陆走得早,这些优势都是大陆企业可以学习的地方。而大陆这几年因为政策的支持,市场空间和制造成本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他说:“两岸企业不妨一起合作,利用工博会等各种平台,携手赚世界的钱。”
台湾友嘉实业集团总裁朱志洋也建议,两岸应该加强合作,大陆企业利用台湾在行销、品牌、渠道、技术上的优势进行产业升级,台湾企业利用大陆庞大的市场、制造成本的优势进行壮大。“两岸的优势互补,可以创造1+1>2的效果。”他说。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