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比亚迪王传福:技术“宅男” 从电池到新能源车

2016-03-10 07:10 性质:转载 作者:新能源汽车网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从陷入低潮到春暖花开

  从代工转入打造汽车自主品牌后,比亚迪便开始要面对消费者,他本人需要更多地在公众场合亮相,要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知名度等,思维亟须在制造业与商业之间切换,亦技亦商,这对王传福来说是一大考验。

  2010年,巴菲特造访比亚迪,对王传福大唱赞歌。股神在深圳唱的那首歌《爱的荣耀》(The Glory of Love),却意外成为比亚迪后来几年跌宕命运的预测:“你必须付出点什么,也接受些什么,然后心碎一下也无妨……”

  2009年比亚迪风光无限,挂着王传福与巴菲特合影的比亚迪4S店,卖出了国内汽车企业销量增速冠军的成绩,王传福在这年以350亿元身家成为福布斯榜中国内地新首富。不过,他很快意识到危机,于2010年出手大调整,由之前以销售为主导回归到以产品和品质为主导的道路上,进行一场时间与技术的赛跑。回顾这段经历,王传福坦承他犯过一些错误,“比如说从最早的B2B转到B2C运营时,是一个新的业态,我们因为没有经验,在网络扩张、网络管理、品牌宣传等方面犯了一些错误。”但王传福坚持战略上没什么大错误,“只是在执行层面犯了一些错误,这样会丧失一些市场份额。”

  三年的调整,是令人煎熬的过程:比亚迪利润从2010年起持续三年下降,其中2012年净利润同比下滑94.12%,仅为0.81亿元,与2009年的37.9亿元相差甚远。此时,比亚迪团队一些核心成员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比亚迪销售公司原总经理夏治冰于2011年辞职;王传福中南大学的同学、比亚迪原副总裁杨龙忠也于2012年9月辞职,辞职时他已在比亚迪干满了17年。随后,比亚迪原副总裁毛德和也在2014年3月以个人身体及年龄原因离职。以技术见长的毛德和,曾是比亚迪薪酬最高的高管,深得王传福重用。调整期的比亚迪,不仅产品和技术在进行迭代与升级,管理层也进入新陈代谢期。

  在比亚迪陷入低潮时,王传福独自扛起巨大的压力,平时不动声色,但有一次在公司内部会上说到动情处双眼湿润。2012年~2014年,比亚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4.84亿元、-0.57亿元、-6.77亿元。王传福押注新能源汽车市场,就不得不接受艰难的毅力挑战赛,而这一市场正处于蜗牛式的缓慢爬坡过程:2009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48辆,2010年480辆,2011年1323辆,2012年和2013年的年销量都大约是3100辆,即使到2014年爆发性增长冲上两万辆,但也因为顾此失彼,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比亚迪净利润还是下滑两成。比亚迪的英文名字BYD,原意为“成就你的梦想”(Build Your Dream),在比亚迪陷入低潮时,甚至被戏说为“Bullshit Your Dream” (胡扯你的梦想)。

  电池等代工产品利润越来越薄,自主品牌燃油汽车在合资品牌猛攻下曾节节败退,而新能源汽车未具备规模,销量重度依靠“输血”。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深圳地区工人的月薪在短短几年内由1000多元上升至3000多元,拥有18万员工的比亚迪仅一年工资支出就超过60亿元。但王传福并没有收缩,而是加快扩张,建实验室、建电池厂以及在国内外建生产基地等。

  对于王传福来说,沿着正确的方向奔跑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方向失误,损失可能就是几十亿、几百亿,损失的时间可能是五年、十年,时间是用钱买不到的。”他如此笃定,坚决将新能源作为未来战略的方向,基于两点判断:一是全球共同面对化石能源紧缺问题,如果不改变消费方式的话,全球的石油只能供应几十年;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直到比亚迪插电式混动轿车“秦”上市之后,在新能源汽车上苦熬多年的王传福才等来春暖花开。2015年,在多重扶持政策叠加催化下,加上“雾霾”这个卖力的“推销员”,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出人意料地冲到33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也从国内新能源销售冠军晋升为世界冠军。2015年,比亚迪预计净利润为26.8亿元~28.5亿元,增长超五倍。

  优势与野心

  王传福一直在质疑声中走过来。至今如此。

  “王传福对政策嗅觉很敏锐,成为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的最大获益者。但是,刨除政策补贴之后,估计比亚迪暂时还无法实现盈利。他在采取自下而上的内生式技术创新驱动企业,至于未来能否成为杰出的商业领袖,要待到红利退去后才有答案。”泰博英思(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汽车行业总监孙木子如此评价。

  当新能源汽车拐点出现时,自主品牌以及跨国巨头都纷纷兵临城下,连互联网公司也热衷参与这场“颠覆”的游戏。与此同时,政府补贴政策逐渐退出,可能将于2020年完全取消。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王传福心里有数,政府行为必定是新能源车发展早期的扶持,这一领域最终将由市场来决定。“当产业处于颠覆期,要以快制胜,提前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格外重要。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政策以及腹地等优势,更利于自主品牌抢先卡位,比亚迪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不仅与传统巨头没有差距反而领先。”王传福相信,传统车企巨头做电动车,是因为不希望落后,但内心往往不希望燃油车被取代;而与国际汽车巨头较量的,最终是谁在电动汽车上下的赌注更大。2015年,王传福果断地以23亿元卖掉了比亚迪电子部品件有限公司,并从资本市场募资150亿元,为新一轮开战筹备弹药。

  目前,比亚迪唐、宋两款插电式SUV新车已搭载 “542技术”(百公里加速到5秒以内、全面极速电四驱以及百公里油耗在2升以内的新技术指标)。比亚迪现着手研发双模“六擎四驱”新技术,力争将百公里加速时间达到3.9秒。王传福相信汽车技术最需要突破的仍然是安全,并且将更多精力投入研发智能控制提升行车安全,其中正在进行两项电动车技术革命:一个是自动刹车20毫秒挑战200毫秒,另一个是分布式的驱动挑战单一式的驱动。比亚迪最近还在与百度联手研发无人驾驶技术。

  在这百年不遇的汽车产业变革时期,王传福在面对大众、奔驰、宝马等车企巨头时变得有底气起来。他自信地认为,比亚迪在时间积累、技术储备等方面已处上风,完成新能源汽车全市场、全产业的布局,尤其是握有垂直整合这一杀手锏,集成创新的优势将会凸显。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传统车企造新能源汽车,还需要时间来沉淀。他信手拈来举例说,在采购别人的自动变速箱里面加电机,双方仅谈合同可能就需要两年时间,而在一个垂直整合的体系中,这不成问题。比亚迪从电池、变速箱、电机、电控等皆自己生产,不仅是为了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最根本的还是在产业变动颠覆期迅速实现集成创新。

  王传福在电池线路上有所调整。与日韩锂电池巨头相比,比亚迪在动力电池专利储备绝对数量、技术分布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智慧芽专利检索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比亚迪、松下以及LG化学在中国的动力电池专利储备绝对数量分别是537、667和592项。按海外媒体EVSalesBlog对全球电池生产商的排名,2014年比亚迪在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占有率为6%,排名第四,位居榜首的松下市占率是38%。

  不过,作为全球首家拥有从电池到整车完整产业链的企业,比亚迪的优势是:在电池领域中最会造车,在汽车领域中最会制造电池。比亚迪正加快电池布局,新建的深圳坑梓电池基地产能为8GWh(千兆瓦时),是原有惠州基地产能的5倍。王传福一边扩产能,一边在电池材料上谋变,不再一味坚守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理论能量密度大概在160Wh/kg,比亚迪的单体电池目前几乎触碰到能量密度的天花板。几个月前上市的宋已首次采取三元材料的镍钴铝酸锂电池。他开始在动力电池上兵分两路:电动大巴和卡车产品上将继续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后续的乘用车上将替换上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电池。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