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亮点
多家大企业斥资上亿元推动技改
作为惠州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是目前技术改造较集中的一大领域。事实上,近年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对生产技术和品质工艺提出更高标准要求,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用工荒”,以往依靠“人海战术”的低端加工模式已不再风光,惠州的电子信息类企业也在陆续推动“机器换人”。
记者走访发现,TCL集团、德赛集团、华阳集团、侨兴集团等龙头企业近年来都大手笔进行技术改造,投入资金动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主要是以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为突破口,试图打造自动化和信息化集成智能化工厂。
侨兴集团旗下手机生产企业侨兴电子公司制造中心总监鲁彬介绍,从2013年下半年起,该公司就开始投入上亿元在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和推广方面,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高速贴片、芯片封装、自动封胶等环节,还是光学检测、测试、组装等环节,均引进一些标准进行自动化升级。
鲁彬说,该公司拥有的8条先进的SMT(表面贴装技术)高速生产线,全部是用的德国西门子的生产设备。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少招聘近1000名作业员工,产品的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
侨兴集团财务副总监汪炳春透露,该集团计划近两三年内共计投入3亿—5亿元,先后完成旗下多个子公司的自动化更新步伐,向着工业4.0的趋势发展,朝着“智慧工厂”的目标迈进。
同样在手机制造上,TCL通讯近年也较大规模投入自动化设备。以前一条30人的手机组装线上,要有10个人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但当TCL通讯投资逾千万元的全自动MMI(人机交互)测试设备去年启用后,每条线只需4个人。
而TCL多媒体制造中心围绕建立智能工厂,斥资近4000万元推进彩电生产自动化项目,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大幅节约了人力成本,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近3000万元。
华阳集团在LED、汽车电子制造等方面也不断推进“机器换人”。2014年8月华阳光电正式投入使用全自动化生产线,从灯具零配件的自动上料、自动剪线、自动安装灯头,到自动翻转、自动焊锡、自动测试等工序,全部由机器人完成。
“通过机器人取代工人,仅一条LED球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600%左右,直接人员减少75%。”华阳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惠庆说。
华阳通用电子公司则以德国工业4.0和美国智慧工厂为蓝本,去年12月规划拟投入1亿元建设“华阳智慧工厂”项目,将打造全球一流的车载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技术改造给企业带来了好处。通过半自动化、自动化改造,华阳集团每年可减少人工1000—1500人。根据计划,该集团今年将加大技改投入,继续引进机器人,推进信息化与智能生产融合,打造“智能工厂”。
自动化升级改造只是加强技术创新研发的一方面,如今惠州不少大企业越来越舍得花钱搞研发。以TCL集团为例,2015年上半年其研发总投入就预计达到16.2亿元,同比增长22.1%。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