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下一个比“灿鸿”还可怕的风口是“物联网”

2015-07-12 11:56 性质:转载 作者:物联网智库 来源:物联网智库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Uber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未来的这种社交通过智能硬件和物联网中的“物”会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原始的社交是“书信”,“电话”这种人与人之间沟通门槛极低的轻社交倒逼书信成为了重社交,从而取而代之。现在的“微信”倒逼“电话”变为了重社交,未来围绕“物”的各种场景或者使用分享展开的社交一定会倒逼“微信”成为重社交。

  单纯的互联网已经不能承载这种变革的技术和社交需求,之前几次技术革新的红利一定会逐步穷尽,因此催生了物联网。物联网绝对不是互联网的简单延伸,而且物联网和互联网相隔十万八千里,互联网只是解决了“人类”联网的问题,而物联网解决的是整个“地球的物”联网的问题,凡是用互联网思维妄图解决物联网问题的做法,都会品尝到不尊重发展规律的后果。

  不会经营“微店”的智能硬件不是“好管家”
  我们可以预见,物联网是颠覆性的,会颠覆未来的商业规则。人们只能用现在的商业规则去判断未来的商业形式,而商业规则是动态的,会变,那么如何推断未来的商业形态呢?只能靠拍脑袋,靠猜。但是这种猜不能是无凭无据的,只能是大胆假设,小心验证。

  当下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为了让工业化复制的产品实现再次增值,商业的重心从制造商,转移到了个人和物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引领一季潮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生产型消费者”正在崛起,很快大多数人既不是商业拥有者,也只不是消费者,既买也卖,在生产的同时也在消费,基于“共享”的经济和社交原则,人人共同分享,虚拟与实体社交融合,共同制定新的商业规则。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数据及算法,一切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一旦你发现哪个地方需要改进,或者你想和你的朋友做些什么,无论你是谁,都可以创造出你独有的方法,来弥补整个大图景中的缺失。

  正如物联网智库之前撰文介绍过的那样,工业时代具有的4大优势:大生产,大零售,大品牌,大物流,将不复存在。传统企业即将进入个性化的智能模式,信息时代的新商业模式是消费者驱动的,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营销,产销合一,定制化生产,而不是同质产品在成本上的竞争。

  除了“人”以外,“物”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智能的“物”和“人”到底有什么差别?按照“人”的轨迹,“物”很快也会发展到“社交”的阶段。两个传感器之间的对话也许你不想知道,但是这两个传感器的“决策”一定会对你产生影响。

  往大了说,美国有3,700万栋大楼安装了与物联网相连的仪表及感应器,提供有关输电网中用电量和价格波动的实时信息,让建筑自动切换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的绿色电量,并且可以在电价上涨时脱离电网,节能效益可观。

  往远了说,一个温度传感器可能得不到市政府的重视,但是上百万个温度传感器可以分析气候的信息,提供的决策依据可以影响粮食的产量,甚至影响经济的运行。

  往近了、小了说,就连你家的冰箱、洗衣机,物联网很快会实现让它们自动帮你从附近的超市买菜、买洗衣粉,自动提醒你的蔬菜保质期、衣服洗涤周期,不用人为干预。很快你会发现,不会经营“微店”的智能硬件不是“好管家”。

  “人”拥有的数据和算法,“物”也可以拥有,同样是公开和透明的。如果你还把“物联网”当中的“物”仅仅理解为实体的物品,那就略显狭隘了。工业4.0带来的转变也不仅仅只发生在实体的“物”身上,还包括流程、服务、乃至其他种类的“物”周围。来自电信研究院的物联网智库合伙人赵小飞曾经单独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什么是“物”,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物”的分享和社交,人可以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但无论你见,或者不见,物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

扫码进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