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人民网“品牌安徽行”特稿报道:《安徽合力从“小不点”到世界十强》。全文如下:“我刚进公司那会儿,全公司年产叉车两三千台,后来慢慢发展到一个月两三千台,再到一个月生产一万多台。”对于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合力)的成长,1993年就入职的刘诗宏每个细节都看在眼里。
产量的增长固然值得欣喜,但更让刘诗宏这位老员工自豪的是,合力品牌的成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24年保持全国行业第一,世界工业车辆前十;带队参加世界工业车辆联盟会议,参与国际行业规则制定……
“虽然步履维艰,但仍要不断向前,奋勇争先。”分管品牌建设的副总经理都云飞对于“合力”品牌从国内走向国际感慨良多:“要建设民族企业的品牌,需要依靠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更要依靠的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大。”
国内行业“领头羊”
“当时刚来到合力的时候,只知道这是一家省属国企。”1993年,22岁的刘诗宏从部队转业到合力,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一开始没有多想,只是好好干活。”刘诗宏说,在合力工作的时间越长,对它的感情越深。
作为1958年就成立的安徽国企,合力最初的名字叫“合肥矿机厂新厂”,主营起重机械和矿山冶金机械。1963年开始试制和小批量生产一些叉车,直到1983年,叉车才成为这家国企的主营方向。8年后的1991年,合力夺得国产叉车行业桂冠,从此屹立国内第一。
虽然已经是国内叉车行业第一,但当时合力的生产能力仍然不高。“当时全公司年产叉车3000台。”刘诗宏称,如今看来,这样的产能可以说太小了。
除了产能较小之外,创新也是制约合力发展的原因之一。据介绍,一直到2002年,合力的主导产品α系列都属经济型产品,缺少高端系列。研发水平也还处在引进、消化、吸收阶段,10吨以上重装叉车尚未涉及,电动叉车尚未成熟。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工业车辆巨头纷纷抢摊中国市场,世界工业车辆前十强品牌有八家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其它品牌也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个别公司甚至公开说要‘打败合力’”,回忆起往事都云飞感慨万分,“虽然在国内市场我们是老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可以说是‘小不点’。”
2025-04-26 18:15
2025-04-26 18:14
2025-04-26 18:13
2025-04-26 18:10
2025-04-26 17:53
2025-04-26 17:52
2025-04-26 16:39
2025-04-26 16:37
2025-04-25 10:42
2025-04-25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