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呼吸,机器不要
最需要机器人的地方,可能不是令人最累的工序。
早在2000年的时候,富士康引进了瑞典ABB工业机器人,它们是大小不一的六轴机械手。这么多年来,这些机器人仍然在富士康的车间中运转。有的利用自动抓取、移动、放置等动作,来完成工件打磨程序。还有的从事喷涂工作——这个工序是最“脏”的工作之一,各种色彩会在空间中飞溅。
“富士康最早实现机器人作业的是跟抛光相关的作业工序。这道工序最大的危险是会产生大量金属粉尘,虽然工人都佩戴口罩,车间也配置了吸尘风机,但仍然容易让这个车间的工人换上尘肺病。”郑州富士康工作人员这样描述说。
“产品机壳抛光产生的粉尘对人体会造成一定伤害,机壳型加工时,需要用到化学制剂进行清洗,这种化学制剂的味道也不怎么好闻。”iPad外壳的金属加工有八个工序,仅抛光就需三次。对人体有伤害的工序,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是大势所趋,国外很多自动化流水线都是从这些环节起步。
还有那些难度较大的工序,电子产品功能越来越强大,它们的内部结构与配件也越来越复杂,他们需要更精巧准确且敏捷快速的手臂。那些精细到微米、纳米的零部件组装工序,比如手机上的镜头,都已经在广泛使用着机器人手臂。安川电机为富士康提供了体积更小巧的多关节型四轴机器人,它们擅长在印刷电路板,或者在手机外壳上完成迅速移动、逐点作业。
而富士康自产的Foxbot,这些被涂染成绿色的机器人将被应用于堆栈、上下料取放、输送、装配、搬运、小负载搬运、打磨、贴膜,当然也包括喷涂、抛光、油压等工序。它们还不是高智能的工业机器人。
每当新型号的电子产品的订单到来,富士康就会开建新的生产线,Foxbot也便有更多的机会落实到实战当中。在深圳观澜的富士康iPhone5生产线上,Foxbot运作在多行数控机床之间。在昆山的富士康工厂,Foxbot对iPad后盖做打磨的工作,但喷漆和点胶等工位,还是有其他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帮助。在郑州,曾经被质疑工作环境恶劣的富士康金属加工厂,经历工人骚动等事件以后,Foxbot正被加紧推进到生产线上。
机器人应用程度最高的应该是台北无人工厂。在台湾地区新北市,郭台铭建立起了一座无人工厂。全自动化的生产线,由机器手臂来做CPU的插槽,能够非常精准、毫无误差地在两三公分见方的电路板上,密密麻麻插上3000根端子,一天产量高达7000多个。
目前每一颗Intel、AMD的CPU旁,都需要透过CPU插槽,来传递电子讯号给主板。如果说CPU是计算机的心脏,CPU插槽就相当于心脏的瓣膜。富士康在CPU插槽的全球市占率,则高达75%。如果富士康公司暂缓出货,全球计算机产业就有可能瞬间停摆。
这座示范性质的无人工厂,是由富士康集团旗下子公司赐福科技负责经营。赐福整个团队,则是郭台铭从台湾工业研究院挖过来的。据说他们是台湾该领域中最优秀的人才。
无人工厂的厂房面积更小,比人工工厂节约一半的面积,且生产线系统模块化,搬迁便利。机器人的工作不怕脏也不怕粉尘,不怕累也不怕化学药水,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光线,无人工厂24小时工作连灯都不用开,全暗房。“人要呼吸,机器不要。”郭台铭这样说。
在富士康的大陆厂区,常常可以看到郭台铭的语录:“饥饿者头脑特别清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环境残酷是件好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些都是对人进行的激励。从不饥饿、从不疲惫、从不需要快乐与激励的机器人,比心灵鸡汤更能够缓解数万乃至百万人的心理压抑。
点评:机器人不是要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大部分机器人尚不是高智能的设备,而是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富士康机器人最大的意义不是减少雇员,而是减少雇员枯燥、简单工序的重复程度,降低雇员的疲劳程度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
机器不足,人来补齐
可惜,三年已过,“百万”的数量终究没有实现。到现在,富士康机器人数量只有数万台,不到原计划的二十分之一。也有消息说仅有一万台机器人,与当初的计划差距甚远。
今年7月份,Foxbot负责人戴家鹏飞到了德国慕尼黑,参加了那里的国际机器人会展。“我们现在有120万工人——太多了。”他说,但是,在外媒的逼问下,他没有也不愿透露百万机器人目标的实现时间。
研制和应用机器人的成本约束、工序需求和经营风险,成为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的牵绊。国际四大机器人巨头的工业机器人,动辄要30万元一台。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大约在16万元,富士康的Foxbot的生产还不能不计成本地投入。如果按国内成本计算,百万机器人也至少需投资千亿元的投入。
当苹果iPhone 4接近投产时,富士康发现iPhone 4的金属结构过于专业,只能使用一种昂贵的机器人来生产,这种机器通常只是样机。但是苹果不会改变产品规格,于是郭台铭从日本发那科购买了1000多台这种机器,每台价格20万美元。与此相比,大多数公司最多只有一台这样的机器。郭台铭有魄力去追求完美,但这背后代价高昂。
除了购置成本,机器人后期编程、改造、维护也需要一笔费用。随着代工产品的更新换代,机器人也需要不断调试和升级,甚至淘汰。当前的技术水平下,购置成本只占到整个成本的30%左右。利润率相对偏低的富士康,让口号走在行动前面,是机器人战略最好的选择。
人力操作在某些工序的不可或缺,也许是富士康放慢脚步最重要的原因。
CPU插槽、机壳抛光等单一关键零部件,可以依赖机器人,而且精准度还很高。但富士康现在主要的苹果各个代工产品,都牵涉到复杂的组装流程,这恐怕还是需要人类的双手。
一台智能手机,目前九成以上的工序,都需要作业员的双手来完成。手机中有五六百个零部件,在四五英寸的微小机体空间中要全靠机器人组装起来,仍是不可能的任务。
在公开百万机器人战略的当年,富士康在大陆增加了30万工人。最近五年,富士康又西进北上在内地创建了多个生产基地。
“到最多人出来打工的地方找工人”,虽然河南没有任何大型的电子制造基地,但河南一直是珠三角制造业农民工的主要来源。一亿人口的河南不但能提供较低工资的工人,还可以享受土地和税收方面的待遇。在烟台富士康,有三分之一的工人来自于山东西部的菏泽市,富士康随即决定在菏泽再建生产基地。
我们姑且认为,百万机器人是郭台铭为了缓解舆论压力、借时代趋势而放出的一颗卫星吧。
点评:投资机器人的费用与节省的人工成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机器人、无人工厂或许不只是个噱头,但富士康要接单、要赚钱,目前还是得倚靠工人。
机器人不是全部
如果工厂真能全部自动化,苹果为什么不自己开办无人工厂?还要一直委托富士康代工?
在总统奥巴马的要求下,库克去年决定把一部分的笔记本生产线迁回加州Fremont。这意味着再高科技的工厂,也需要人,这也能解决社会就业。但是把生产搬回美国有个大问题。“奥巴马逼乔布斯在去年、前年问我,说你把这个iPhone、iPad搬回来(美国)。我说可以啊。搬回来,加钱事小,你一台多个10美元,还是能赚回来。但问题是你没有供应链啊。”
许多代工企业,都是从终端的整体组装开始,逐步往上游的零部件扩张,富士康却是从零组件往下游整合。富士康最终形成了一套零部件模块化快速出货模式(Component Module Move,简称CMM)。垂直整合下的CMM模式,富士康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次性整体制造的便利。富士康的业务范围,也从零组件逐步延伸到机械模块、电子模块、系统组装和测试。
客户可采购某一零部件或模块,也可以要求富士康进行成品组装。同时,醉心于基础零件的生产,也让富士康积累了一大批技术产权,鸿海集团名下的获准专利数目也已经超过64300项。这算是富士康无心插柳得来的财富。
苹果再建一个新工厂,远远不能实现这样完整的制造供应链。不是用机器人就可以解决所有生产线工作,也不是一个高科技的全自动工厂就能够完全解决生产问题。供应链与社会化分工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与工业机器人进化相伴随的,是制造业的分布式自组织生产与大规模单间生产趋势的融合。
按照《经济学人》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制造业,生产流程未来将会完全实现自动化、透明化。然后所有信息会与物体相连,所有机器都进入到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网络中,它们可以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节奏,以最具收益的方式制造产品。
富士康是中国制造的生态缩影,智能生产会把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也就是郭台铭所说的“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
2013年5月,见到美的何享健的时候,郭台铭和他聊了两个多小时。郭台铭谈到了四个趋势:大陆工人工资会持续上涨;中产阶级即将崛起,年轻人不喜欢进工厂;机械手臂将代替人工;从制造的鸿海,走向技术的鸿海,走向商贸的鸿海。
最后的一点意味着富士康的战略升级有两方面。当前,机器人改良生产线的速度还没跟上富士康扩建工厂的速度,富士康往下游走做“商贸的鸿海”的战略也在受挫。
在一线城市布局的商场万得城,专业3C卖场赛博,尝试覆盖三线乃至“六线”城镇的万马奔腾,在大型商场超市借力扩张的敢创数码,还有专注B2C电子商务飞虎乐购,它们或是关闭,或是宣告失败,或是不温不火。
点评:放弃品牌,升级生产制造,涉足渠道零售,富士康不甘心只做一个B2B企业,它想直面市场,直面消费者。它拥有创造一个自有品牌的能力,但却舍不得代工利益。这就像人力投入与机器人投入一样,需要取舍和平衡。
等待临界点
亨利·福特曾有个梦想,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大到全美国的人口都来为其添砖加瓦。革新生产线,通过上下游垂直整合,自产自销相关材料与零部件,福特汽车以此获得高工业效率。当下,富士康也正重复着与当年福特汽车路相似的道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需要众多的人来为它劳作。
不同的是,20世纪早期,福特发明了装配流水线,迎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富士康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初遇者。
现在,并非将现有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撤出,装上机器人就实现了智能自动化,企业还要同步对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改造。但是变化已经开始,我们已经深处变化之中,它的韵脚已经明显,它的节奏还没快起来。
富士康有实力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也有大规模的“试验场”,在众多工序、流水线和车间中优化改良机器人。那些体量小的企业不可能负担得了机器人的投资,它们将继续在低成本的道路上坚持,然后或者消失,或者在坚守中等待,等待技术进步后红利压低智能化生产的成本。
没有人说得清楚,电锯是什么时候取代了伐木的刀斧。自动化设备的收益和人工投入的收益也在寻找一个平衡。在中国,巨大的转变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但是制造业的进化终将会慢慢到达一个临界点。
点评:富士康在经济领域中自有它的一席之地。不只是因为它是一个大雇主,也不是因为它滥用了手头的权力。它至少是一面镜子,向大家预示出制造业的未来,同时它也很有可能去改善数以万计员工多年来的困苦生活。我们不能忘记,它以低廉的价格为那些随时准备购买最新款产品的科技迷们提供着设备,它重新定义了人们想要创建一切的渴望。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2 14:24
2025-04-01 10:46
2025-04-01 09:30
2025-03-29 08:40
2025-03-23 08:32
2025-03-18 13:57
2025-03-13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