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富士康:机器人未了局

2014-10-10 08:42 性质:转载 作者:商界(重庆) 来源:商界(重庆)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93吨iPhone 6,在9月6日和10日,被南方航空从郑州运往美国芝加哥。大洋彼岸翘首以盼的果粉,很可能只知道手中的机器来自于中国,却不知...

  93吨iPhone 6,在9月6日和10日,被南方航空从郑州运往美国芝加哥。大洋彼岸翘首以盼的果粉,很可能只知道手中的机器来自于中国,却不知道中国郑州,不知道当地的富士康工厂,更不会知道这几英寸见方的小东西是由多少双手制造而成。

  新苹果手机不仅订单量大,其生产线也更长。一台MacBook,所有组装程序只需要50人,一台iPad需要300多人,而iPhone 6的工序至少需要500人。富士康需要更多的工人,也需要更多的机器人。

  2011年时候,郭台铭在多个场合抛出了机器人计划,要在三年内用一百万台机器人改良富士康的生产线。但三年已过,现在富士康并没有实现这个计划。

  机器人战略是时代给富士康、制造业的一个转型机遇。它是道路却十分坎坷,它是难题却又无法拒绝。富士康做好了姿态,也迈开了步子,在它的车间和流水线上,你会意识到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是,受限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和机器人的巨额成本,富士康摸索到的问题要比经验多得多。

  更长的生产线

  不是所有人拿到iPhone 6都会有欣喜与激动。流水线上,每一位工人对这款手机的每一次接触,都不会有狂热与兴奋感,甚至可能还会有些厌恶。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单调的事情,重复着昨天的自己,难免导致精神压抑。这也算是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副作用之一。

  2010年“十四连跳”事件让富士康管理压力倍增。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在经济与商业的膨胀中,突如其来地发生了。富士康在四个方面做出了反应:提高员工工资、开展关爱员工活动、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启动机器人战略——也就是“百万机器人”计划。

  当前,iPhone 6第一阶段生产订单有6800万台,这比同阶段的iPhone 5数量整整多出一倍。富士康拿到了这个订单70%的生产量,纸面金额超过300亿美元。

  这个订单不好做,富士康需要招更多人,拿出更多精力放在苹果手机的生产上。据说,富士康已经提升了给其他品牌手机的代工价格。

  今年夏天,工人们加班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申请到加班。早在今年春季富士康就开始了大规模招工。在深圳、郑州、成都、贵阳等生产基地,富士康新增招工总人数超过10万人。同时富士康不断地在内部发动员工推荐工人,它想通过熟人介绍找到更多技术熟练、能长期干的工人。

  富士康本不需要这样匆忙,如果“百万机器人”设想得以实现的话。

  机器人战略是要将工人从枯燥、伤害大的工序中解放出来,但中国制造,汽车、家电、建材,甚至食品行业,不是一直都有自动化的流水线吗?机器人战略不也是自动化吗?有什么不同?郭台铭提到的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它往往没有什么“人样”,只是一个固定的躯干加一只灵活准确的手臂。但是这个东西具有更灵敏的感应与反应、更准确的操作与执行,能将生产的智能与自动化推进一大步。

  “百万机器人”战略不是为了显示富士康的技术实力,而是要实现富士康制造的“转型”——让机器去替代人,逐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至少,那些极端枯燥、对人体伤害大的工作,先让机器人去干吧。先不谈让人类下岗,先让人类解脱。

  这个战略的实现任重道远。

  过去三十年,日本企业在人工成本攀高后,也积极转往自动化生产。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有庞大的机械手臂,也就是工业机器人,在从事制造组装工作。甚至是泡面、饼干、磁砖工厂,也都有或简单或复杂的机器人进驻。但手机、平板、笔记本的生产线,却很难全面应用机器人手臂。日本人发现机器人在生产小型电子产品时,良品率非常低。

  因为,电子产品生产对机器人的性能要求,远比其他行业的机器人高得多。

  “一只机械手臂可以无休止地将两根连接线折出三个完美的弯,然后将它们穿过肉眼几乎不可能看见的小洞。”《纽约时报》对飞利浦生产电动剃须刀机器人赞扬有加。

  机器人可以用几乎万无一失的准头挑出各自组装所需要的零件。它们可在毫米级别的精度绕线,将与牙签一般薄的转轴配入细孔中。然后,它们通过使用激光或压力传感器来知晓何时开始以及结束一项工作。

  “这就是未来,新一代的机器人,其灵巧程度远超汽车业与其他重工业正在广泛使用的同类机器人。”富士康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机器人,去为1毫米甚至更小的螺母拧入螺丝。当然,一台智能手机的生产远比一个电动剃须刀要复杂得多。

  点评:机器人生产系统可以把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长远来看,灵活的工作组织形式、智能的自动化生产,能够让工人们更好地整合工作与私人生活,为工作和生活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自产百万机器人

  中国制造的进化一定要给苹果这样的企业记功。它们提出品质需求、工人素质与安全等要求,然后要求代工企业们改良生产线并为这些问题做出保证。

  更复杂的结构、更精细的组件,电子产品对机器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要求更高。而苹果产品相对更严苛一些,某些苹果产品微细的螺丝,其规格要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

  电子产品的迭代频率很快,苹果在7年中已经推出了8代iPhone产品。每一代的产品模具和生产工艺都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富士康机器人的性能要不断优化。而汽车行业可以做到“3年小改款,5年大改款”,机器人性能调整的幅度和频率都相对较低。

  可见,电子产品行业的机器人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它需要有智能化网络支撑,更灵敏的识别与更精准的执行,可以自动调试生产流程与节奏,甚至自动地修复故障。

  这需要富士康自己有生产机器人的能力,以满足生产线不断变化的需求。“机器人制造基础在于硬件、关键零组件、软件、系统集成以及远端遥控,而这五项技术现在富士康都有。”郭台铭一向敢说敢言,背后当然有底气支撑。

2006年前后,一批美国麻省理工实验室的自动化技术专家来到富士康,他们的任务是研发适合富士康生产线的机器人。在乔布斯刚刚发布第一代iPhone后一周内,2007年1月15日,富士康的AR(Automation Robotics,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在深圳正式成立,由麻省博士戴家鹏主持,专职研发工业机器人。他也是“百万机器人”计划实际上的负责人。

  到2009年,6个系列15款名为Foxbot的机器人陆续完成开发。次年,在郭台铭的祖籍所在地山西晋城,富士康工业园开始批量生产Foxbot。

  这直接促成了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的面世。每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在这个战略背后还有一个大计划:晋城将变得更有名气,成为“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身处山西南部,晋城地面上有一段历史,战国时期秦赵在这里展开了长平之战,40万赵国降兵被秦将白起坑杀在此。

  文明在前行,人类可能不会再有这样残酷的遭遇了。在繁重的工作面前,人类也可能会逐步解脱,享受更多的人身服务。不仅是工业机器人,富士康也已经涉足了“家用机器人”。

  今年6月,软银孙正义展示了人形机器人Pepper,准备为那些缺少关爱的人提供体贴的家庭服务。“人们把无情、冷漠的人形容为机器人。现在我们给了机器人感情和内心。”当时,站在孙正义旁边的正是郭台铭。孙正义负责给Pepper以智慧和情感,而郭台铭负责给Pepper以躯壳和能量。

  这足以证明富士康不缺高智能机器人的生产能力。去年,富士康开始与谷歌互动来,一起探讨机器人的研制生产。为加速在自家工厂部署机器人设备,郭台铭与Android前主管安迪·鲁宾在台北会面,就机器人技术讨论了一番。

  显然,郭台铭对谷歌的新型自动化技术十分感兴趣。须知,在几乎没有引起外界关注的情况下,谷歌已经收购了八家机器人公司,整个产品体系涵盖了军用、民用领域,各种机器人、机器狗、机器猫等产品都已经被市场所认可。而安迪·鲁宾正是这八家公司的负责人。

  谷歌想从富士康得到的是在机械工程方面的支持,鲁宾还请郭台铭帮助整合谷歌收购的个别科技公司。富士康可以为谷歌新型机器人技术提供生产和试验基地,当然也可以从谷歌获得改良机器人技术的渠道,加快机器人与自动生产线的优化进程。

  除了自产,富士康既有的机器人很多是从外部引进。它们大多采购于世界四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商: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电机,瑞典ABB,以及德国库卡

  点评:富士康百万机器人战略的执行,是采购学习加自产自销。它需要向机器人供应商学习机器人生产系统的整合,学习厂房与生产线的整体设计。而相关的“智力”与机械系统,富士康需要从软银与谷歌索取相应的支持。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