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配件新闻 > 正文

潍柴海外扩张借势之道 内外优势与慢快结合

2013-12-16 08:54 性质:转载 作者:崔新健、宁婕妤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国家对重工业的战略布局与政策支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工业结构也必将进行逐步调整,迈向一个新台阶。前总理温家宝曾在2009年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到,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这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在2009年2月1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表示,下一步我国要发挥拥有外汇储备较多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同年,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点名提出“重点支持潍柴动力、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山东省工程机械集团的联合重组”,使潍柴等企业发展成为国际重型车、工程机械、船舶发动机的重要生产基地。
  事实证明,潍柴与凯傲的战略合作使潍柴快速掌握了全球领先的高端液压技术,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助推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潍柴动力自身的战略规划和优势利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教训,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大部分企业缺少跨国经验,投资模式单一;尚未充分了解和掌握东道国的研发环境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就做出进入海外市场模式的选择结果;跨国并购整合能力和本土化程度较低,管理能力不足。潍柴之所以能够成功进入国外市场,与其自身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潍柴在立足于自身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后期与先进技术的对接能力,并利用资金优势抢占战略资源,充分利用国外企业已有的本土化经验,顺利完成海外投资。
  潍柴在对国际市场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欧洲作为海外投资的所在地,一方面因为欧洲老牌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行业基础深厚,发展比较成熟,能够提供更多的技术信息,另一方面也与欧洲国家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有关。例如,潍柴动力通过与凯傲合作,可快速掌握高端液压技术,实现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游艇、宇航等多领域的全面突破。此外,德国对于外国投资者的政策要求是很宽松的,还会提供与国内投资者一样的优惠措施,通过政策优惠,既降低了研究开发的成本又缩短了周期。
  在投资的过程中,潍柴始终保持战略合作者的态度,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基础和一流的工作团队,帮助国外企业完成战略重组,通过深入的合作交流以期达到双赢,这也为其在东道国增加了好感。潍柴海外企业的CEO全是清一色的欧洲本地人,从中国派去的高管都不是企业的领导者,只是资源配置的支持者,起着同国内沟通协调的作用。这种管理层配置结构体现了潍柴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尊重,并借此避免了一些因观念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在并购博杜安公司时,法国当地政府提出了保证员工就业、保证15年中把制造柴油发动机厂留在法国本土等相关条件,潍柴一一满足。与凯傲的合作也并不是潍柴100%全资收购,而是战略入股,达成互补,这样会大大减少德方员工、工会、监管部门等各方的担忧与抵触。(作者宁婕妤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作者崔新健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