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具备足够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以及跨国经验,并能够转移这些优势,同时享有东道国自然资源、低生产要素成本以及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等便利条件时,就可以考虑海外投资了。
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海外投资“慢”“快”结合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集团之一。自新世纪开始,潍柴就始终坚持了“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的路径。
在国内,潍柴对奥地利引进的WD系列发动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创新。2006年4月,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蓝擎”大功率发动机,在潍柴实现了批量生产。
在国外,2003年,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借助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自主研发欧Ⅲ发动机。2006年4月28日,潍柴动力、福田汽车、德国BOSCH公司和奥地利AVL公司在北京缔结了国际化战略联盟,各方在研发、产品、市场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
除了国际研发和合作,潍柴也在酝酿走向世界。2009年1月23日,潍柴通过下属子公司潍柴动力(香港)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299万欧元竞拍获得法国博杜安公司的相关资产,迈出了海外收购的第一步。新收购的博杜安公司专业从事发动机及驱动总成的设计、开发和销售,正好与潍柴的12升柴油发动机形成衔接。相对于潍柴几百亿的收入而言,这笔投资只能算小试牛刀,但是却为其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埋下了伏笔。此后,潍柴却并没有如大多数人所愿一鼓作气拿下其他企业,而是选择了沉淀下来,默默修炼。
时隔三年,2012年1月10日,潍柴集团与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公司法拉帝主要债权人达成协议,收购其控股权。值得一提的是,潍柴对法拉帝的重组仅用了5个月时间,便使其银行负债由原来的7.6亿欧元降至1.16亿欧元,因股权结构复杂、设计方案优秀,更是成为2012年欧洲最经典的交易案例。
而这次,潍柴动力并没有再一次选择“慢慢来”。不到8个月的时间,2012年9月3日,潍柴以7.38亿欧元入股全球第二大叉车制造商德国凯傲公司,根据框架协议,潍柴动力向凯傲公司支付4.67亿欧元,认购凯傲公司新增发的25%的股权,并获得一项认购期权,从而在凯傲公司上市前将权益增加到30%;同时,公司向凯傲公司控制的林德物料搬运公司支付2.71亿欧元,以获得林德液压70%的权益,并就未来继续提升在林德液压权益做出相关期权安排。与凯傲的谈判,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最大一笔直接投资。
内外优势驱使下的海外扩张
对跨国投资的大量研究中,英国著名学者邓宁曾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时,企业才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同的优势组合会使得跨国公司选择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所有权优势指一个企业的资产控制力,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以及跨国经验等。内部化优势指的是在组织内部跨越国界转移所有权优势的优势。区位优势则是东道国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以及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将此理论应用到潍柴动力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国际市场的“寒冬期”为潍柴提供了天赐良机。2008年金融危机,加上后期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全球尤其是欧美的工业企业遭受了严重打击。法国博杜安公司于2008年年底因产品销售不畅、资金链断裂而进入停产重组程序;全球游艇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上法拉帝股东杠杆收购、过度举债造成公司财务负担过重;而德国凯傲集团由于负债水平较高、财务负担较重,无法达到公开上市的要求,急需进行资本结构重组,并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而潍柴也抓住了这次机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潍柴先后开发了俄罗斯、印尼、越南等国际市场,借助多元化市场战略改变过分依赖欧美单一市场的处境。此外,自2008年9月后,潍柴便组织专题调研团队,先后到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对国际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同时,又先后在香港、上海、北京召开了各种形式的战略研讨会,对行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未来的走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制订了一整套企业运营的应对措施。
2025-03-20 09:43
2025-03-19 10:14
2025-03-17 08:41
2025-03-07 09:20
2025-03-05 09:45
2025-03-04 09:41
2025-03-03 08:52
2025-02-28 10:53
2025-02-28 10:30
2025-02-27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