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市场的疲软,决定了动力
电池产业需求低迷。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国内产值排名前20名的动力
锂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25%,有的甚至低于10%。
产能闲置必然影响经营。“现在国内动力电池都在亏损。”中信国安盟固力动力科技有限
公司总经理助理周承东表示:“特别像盟固力这样只做动力电池的企业,情况更为严重,一直需要股东的输血。”
为了支持盟固力的发展,中信国安集团在2012年再次对盟固力增资1亿元,并给与财政上的多方优惠。虽然有如此强援,2012年末还是传出了盟固力即将被收购的传闻。虽然事后证明传闻不实,但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窘境。
背靠中信国安大树的盟固力尚且如此,其他企业自然也不会好过。
协鑫集团2011年投资180亿元建立的动力电池企业协
鑫动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然而时隔两年,却传出了项目夭折的消息。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今年8月初,协鑫动力内部人士证实,协鑫动力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停产。位于
苏州吴江区和徐州市的规划厂区土地也已经被当地政府回收。为这一项目建设的200多人团队基本已经解散。
河南环宇赛尔也遭受了类似的困境,由于电动汽车行业不景气,进入2013年后环宇赛尔几乎没有接到任何订单。
8月末,老牌电池企业邦凯
新能源公司又传出了资金链断裂的消息,虽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是业内人士分析,其押宝动力电池,扩产过快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原因。
除了电池企业,电极、电解液、隔膜企业的生存也面临问题。第一电动记者探访发现,国内知名动力电池企业的配件,特别是隔膜几乎都来自进口,国内庞大产能的真实利用率一直是个迷。
种种迹象表明,锂动力电池行业远没有看起来那样美好,或许行业大洗牌就在下一刻。
路在何方
虽然现状看起来十分凄惨,但是锂电池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悲观情绪。新产品的研发、新厂区的扩建等新闻也不断传出。为了渡过困难期,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路线。
周承东告诉记者,2013年上半年,盟固力共出货混合动力客车用电池980套,占市场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
据周承东介绍,这些产品并非盟固力传统的锰酸锂动力电池产品,而是采用了三元动力电池新产品,并且以全套的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的方式出货。这套系统由盟固力、伊顿、上海电驱动三个公司联合研发,以组合的优势开拓市场。
沃特玛范永军则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沃特玛销售额已经达到3亿元,比去年略好。不过今年的主要客户则有些特殊:都是低速电动汽车厂商。而且沃特玛正在规划山东的新厂区,显然是认为低速电动汽车领域将有大的发展。
河南环宇赛尔的总经理王涛则告诉记者,虽然环宇赛尔专注生产软包电池,产品已经不大可能转型,但是在应用上,正在向通信、储能领域发展,并且在进行锂电池的二次应用的研究。
虽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受访企业也都对记者表示,动力电池依旧是企业最主要的业务,电动汽车产业现状对产销的影响十分明显。
从根本上讲,电动汽车行业才是锂动力电池行业唯一的倚靠,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动汽车市场要发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根据Frost & Sullivan发布的报告,2015年中国乘用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车和电动商用车总需求仅为12万辆左右,需消耗锂电池约9亿安时。而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预测,2015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能约为100亿安时。按照以上预测,到2015年,国内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可能会降到10%以下。
如果预测成真,尽管冬天来了,春天依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