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及对行业创新的启发

2013-08-26 09:13 性质:转载 作者: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网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集成性。即通过技术集成达到服务功能集成。如:机械产品服务系统技术将实物产品和服务集成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特殊需求。又如:产品售后服务集成技术包括设备运行、维修、产品再循环使用等服务技术的集成。

  (3)战略性。机械产品用户的需求已扩大到战略咨询领域。如:机械设备系统资产与寿命评估技术,用户企业往往将这项评估作为制定发展战略或经营策略的依据,或者在资产重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由离线展转向在线,由被动转向主动。

  3、我国机械工业的存在问题

  3.1、问题的表象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装备制造呈现失守困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技术和产品少,大型民用飞机、深水海洋石油装备、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70%的仪器依赖进口。2009 年装备制造业进口总额高达1800 亿美元,绝大多数是高端产品与核心关键基础件。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发动机和飞机机载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主机和成套设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乃至原材料大多依赖进口。大型工程机械高压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机组设备投资1/4 的泵阀依赖进口。

  (2)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价值链的高端缺位。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承包的整体解决方案、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培育,大多数企业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主要业务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3.2、直接原因

  (1)政府倡导创新的策略有偏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追求短平快。

  (2)企业在引进、仿造、组装、合资、收购上面做足了表面文章。对资本、样机、装备、表面技术实行的多层次引进;对各国、各公司实行的多头引进;同行之间多对多、多对一重复引进;独家多轮引进、不断引进。精力都用在整机表面上,核心、基础和关键零部件直接进口。不少“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外企业在国内的加工组装业,根本没有自主核心技术。

  4、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展望

  十年左右变机械工业大国为强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于世界第一位;超过一半的工业总产值国际竞争力处世界前三位;拥有一批进入世界500强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拥有一批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处世界前列的装备制造基地。

  4.1、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服务型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制造服务。发展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

  (2)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深度融合,提高装备的功能和性能;

  (3)绿色制造:推行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4.2、夯实产业基础

  加强大型铸锻件和关键基础零部件等共性技术攻关。专项研究产业化试制,提高高端产品成品率。

  针对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高速超高速切削、磨削等基础制造工艺,在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工艺中心,实现低排放、低能耗、专业化的集约发展。

  4.3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的特征为:技术先进性,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市场空间大,对装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能起到支撑作用;处于产业成长初期,成长潜力大;能源、资源的供给有保障。重点围绕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及其设备、高速铁路设备、海洋工程设备、仪器仪表及物联网设备、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的进程。

  4.4、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重点围绕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煤炭综采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施工机械、农业机械、起重机械等已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产业。

  4.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装备、大型石化和石油钻采装备等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自主研发。

  完善装备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健全装备制造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并与研究院和高等学校建立持续的战略合作关系,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5、八点政策建议:

  (1)政府各部门按路线图制定规划;

  (2)八大科技问题进入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立项;

  (3)行业重大共性技术组织国家队伍,以公益性机构的机制运行,以技术转移为考核;

  (4)坚持落实企业发展研发投入150%抵扣税政策;

  (5)设立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专项,突破瓶颈技术;

  (6)推进特色化集聚区域建设,构筑区域性科技服务平台,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质量检测、会展营销、金融服务;

  (7)加强风投,支持创新性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8)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行政人才的培养。

  主讲人物介绍:冯培恩,1965年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本科毕业,1981-1986在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85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886年起担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2005任浙江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1999-2005创办并兼任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2006年创办并兼任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院长至今。现还兼任联邦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暨挖掘机械分会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德合作《工程设计学报》主编,《机械设计》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机械学报》和《起重运输机械》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