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配件新闻 > 正文

潍柴新棋局

2012-10-10 16:07 性质:转载 作者:中国机电工业财富网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财富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我没太听清,您刚才是说此番重组的全部投入都是自有资金吗?”一位外媒记者一着急,索性抛开翻译,直接用中文发问。这是2012年...

  “我没太听清,您刚才是说此番重组的全部投入都是自有资金吗?”一位外媒记者一着急,索性抛开翻译,直接用中文发问。

  这是2012年9月3日,发生在中国潍柴动力与德国凯傲集团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上一幕。其实,现场有同声传译,上述记者的中文水平也着实不错;她不是“没听清”,而是不敢相信,需再次confirm。

  不只是外媒,即使在业内,持有同样疑虑的人也不在少数。2012年,全球经济持续走弱,由于商用车、工程机械这两大主要客户市场均大幅下滑,潍柴的业绩也深受影响——2012年上半年,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26%和49%。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其接二连三的跨国并购、重组:2012年1月,潍柴集团以1.78亿欧元股权投资外加1.96亿欧元的信贷,实现了对意大利法拉帝有限公司的绝对控股;随后,潍柴动力又参与重组德国凯傲集团,以7.38亿欧元的代价,取得了凯傲25%的股权及其旗下林德液压合伙企业75%的股权;据可靠消息,还有一些项目正在接触……

  粗略算来,上述两项交易的金额折合人民币约76亿元,而重组凯傲的61亿元,亦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最大投资额——此前沸沸扬扬的三一重工并购德国大象(普茨迈斯特),不过26亿元而已。

  在这个众多企业都“勒紧腰带”的日子,潍柴却逆势出击,并很轻松地宣称所有投资都是“自有资金”、“没有任何风险”,难免会令人生疑:他怎么会那么富有?!

  钱从何来?

  “我再重复一遍:全球经济危机即将到来时,我记得是2007年12月4日,从那个时候潍柴就停止了一切规模性的扩张而进行战略性合作的准备。”

——谭旭光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潍柴此番投资仅用了中国人常说的‘活期存款’,还没有动‘定期’等根本性的资金。”在执掌潍柴十余年后,谭旭光这条硬汉正逐渐变得“柔软”,他先夸赞了一下上述外媒记者“中文不错”,而后坚定地说,“我和我的团队都不太喜欢用财务杠杆,除非重大的关键的战略性重组。”

  真是“世易时移”。曾经的“谭大胆”居然公开宣称“不喜欢”财务杠杆,着实让人有些意外;不过,其后“重大、关键、战略性”等三个定语的补充则显得必要而意味深远,让人不由回想起多年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5年8月,潍柴以10.23亿元的出价,在与万向、中国重汽、JP摩根等20多家企业的竞争中胜出,一举成为湘火炬第一大股东;后者因拥有陕重汽、法士特齿轮箱、汉德车桥等令人艳慕的资产被誉为重组中国重卡产业的“金钥匙”。经此一役,谭旭光和他执掌的潍柴开始被公众所熟知。

  当时,那场交易并不被人们所看好,各种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谭旭光却无暇顾及,他早已下定决心:即使拼尽全力也要“搞定”湘火炬!如果说此前的竞标,是胆识与魄力的结合,那么,此后一年多的重组,则充分考验了谭旭光毅力和能量的极限:2006年一年,他只在潍坊呆了51天,飞奔于北京、西安、香港、重庆等地,200多场路演,说服投资者、政府主管部门等各利益相关方,甚至一度因压力过大而晕倒……这几乎是一场生死之战。

  “重组湘火炬将给潍柴带来中国唯一一条重卡黄金产业链,带来清晰且相互支撑的三大业务板块,带来其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多年以后,谭旭光曾这样回忆,“这些都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

  2007年4月30日,潍柴动力吸收合并湘火炬的“H+A”重组方案成功实施。在结束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之后,谭旭光几乎没有给自己留点儿休整的时间,便转而思考“新潍柴”的未来。2007年5、6月间,谭旭光先后多次出国考察,拜访大众、西门子、通用汽车等世界名企,研究这些巨头们走过的道路;他一路走一路思考:虽然有了“黄金产业链”,但“新集团”究竟要走向何方?其竞争力是什么?又如何通过产品竞争力实现?

  “在2005年成为湘火炬的第一大股东、2007年吸收合并湘火炬创造了资本市场‘潍柴模式’之后,我们进行了战略上的研究,认为潍柴动力必须要走国际化的道路,走完资本的国际化,还要有产品的国际化、运营的国际化。”在9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谭旭光很高兴终于有人试图理解其商业逻辑的一致性,“从2008年进入游艇发动机到2012年初延伸至游艇制造,再到现在与凯傲的合作,都是潍柴动力及其母公司山东重工实施业务结构调整、产品相关多元化拓宽、全球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谭旭光正在下的这盘棋,始于2007年。那年七月,在广泛考察和深入调研之后,潍柴确立了“打造全球化的新型企业集团”的愿景,具体路径、方法则借鉴通用、福特等大型国际化集团的经验:积极寻求重组、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

  虽然时光已经流过四、五年,但许多亲历者仍对2007年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高歌猛进的年份:不可遏制的乐观情绪、一夜暴富的股市传闻、大盘直击万点的预言……那一年,对“新潍柴”来说也是一个欣欣向荣、值得庆贺的年份:从销量来看,发动机同比增长68%,新加盟的陕重汽重卡、法士特变速箱分别同比增长96%和86%,远超重卡行业58.60%的平均增幅;潍柴动力(000338)并表后的销售收入从66亿猛增至292亿元,净利润由7亿增至20亿元……在诸多因素的助推下,潍柴动力的股价一度突破百元大关。然而,在这一片似锦繁华中,谭旭光却隐约听到了泡沫破碎的声音。

上一页12345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