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将受制于技工不足
内蒙古一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专家认为,内蒙古优势在于资源,内蒙古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去年内蒙古80%的GDP是由煤炭等资源创造的,离开资源谈发展,对内蒙古而言不现实。
发展装备制造业或其他非资源性产业,也应该围绕资源展开。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
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可以围绕煤化工展开,延长煤炭加工产业链,增加煤炭加工的附加值。但内蒙古是我国水土安全的屏障,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并不能承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承接必须高起点。
虽然内蒙古存在诸多优势,但是否凭借这些优势就可以将装备制造培养成本地的支柱经济,多位专家持怀疑态度。如果延续这种情况,企业通过资源配置可以获得煤炭资源,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需要谨慎考虑。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维新则对内蒙古如此规格发展装备制造业持否定意见。他指出,他多次来内蒙古调研,发现内蒙古在制定经济规划时,不经科学论证,盲目立项的情况较为明显。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论证不足,产品是面向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如何保证销售渠道通畅都是问题;并且发展装备制造业对解决本地就业所起的作用需要仔细研究,发展装备制造将会面临技工短缺的难题。
准备重点发展的产业需要考虑的是市场而并非自身的优势,生产出的产品如果销售渠道不畅,则进入这样的领域是非常危险的,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多数市场饱和,在这样的情况下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可能会面临诸多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耀认为,我国安徽等地承接长三角工业的转移,湖南等地承接珠三角产业的转移,内蒙古将承接京津和东北地区的产业西移,主要是重工业和粗加工业,装备制造就是重工业。
他对内蒙古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相对乐观。他认为内蒙古确定发展以装备业为代表的非资源性产业是正确的,但装备制造业中细分种类的选择要慎重,他和刘维新的观点类似,在汽车和工程机械制造的选择上内蒙古应当慎重。尤其是汽车整车制造已经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序列。
陈耀认为,制约发展装备制造的最关键问题是技工短缺,他在西部调研时已经发现,制约装备制造发展的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技工短缺,西部技工没有成长土壤,没有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技工,但装备产业发展太快的话,反而会受制于技工严重不足。
装备制造需要大量的成熟技术工人,如果没有工人,则企业投入的巨资可能会成为沉没成本,因此,专家建议投资内蒙古的企业应当谨慎,不能盲目为了煤炭而投资。否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存在弊大于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