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身处“世界工厂”的中国消费者,有时要付出比其他国家更高的价格,来采购“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什么这些产品漂洋过海之后,价格比中国国内便宜?不少企业主和专家认为,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企业能够低价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行了25年的出口退税政策,曾经很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的出口,继而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出口退税政策也被认为是双刃剑,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刘克崮近日公开表示,目前出口退税政策负面作用过大,到了该调整的时候。
“中国制造”国外更便宜
不少企业主和专家认为,企业能够低价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退税政策。
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消费者,加入出境购买奢侈品的大军。因中国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导致国内外价格出现差异。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即使是“中国制造”产品,有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卖的比国内便宜。
经常往返中美之间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称,不仅仅在其他国家制造的奢侈品在国内的价格也高于纽约,而中国制造的衣服、日用品、电脑等更是如此,在国内的价格普遍高于美国的价格。
国外售价较便宜的“中国制造”,很多是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广州东芭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平说,中国产品因其价格低廉,常常作为欧美商家的促销产品,比如直接打折,也比如干脆就作为免费赠品。
北京家具行业的老字号——天坛家具国际部部长金涛也说,对消费者而言,发达国家选购家具产品相比国内可能要便宜。
从事外贸研究的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阎敏,结合亲身经历比较中日物价之差。她说在日本的吃穿住行并不便宜,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当地劳动力价格成本更高,在超市能看到不少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卖的比国内便宜,大多是服装、本子、笔这类产品。
这些“中国制造”与其更为低廉的卖到国外,为什么不能在国内销售呢?这种价格机制下,国内的出口企业为什么还坚持出口呢?
在不少接受采访的企业主和专家看来,企业能够低价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出口制度设计,即出口退税政策。
提高退税抵御金融风暴
2008年8月份起,经过7次调整,中国综合退税率从9.8%提高到逾13.5%。
1985年4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产品加工后在出口时,不同行业的产品可以按照政策,按照一定比例退还当时缴纳的增值税。25年间,退税率经过数次提高或降低的调整。
以家具为例,金涛说,内贸和出口的家具在出厂价上有不同的界定。比如成本都是100元,出口享受退税的话,如果国家定的是10%的出口退税率,那么相当于国家给了10%的补贴,厂家就算出厂价卖90元也不赔钱。
这就意味着在出厂环节,因为有出口退税的存在,出口产品的出厂价就已经比国内销售便宜了不少。
罗建平也说,虽然内贸和外销在很多地方不具有可比性,但因为外贸有出口退税,出厂的价格便宜一点。
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我国出口遭遇重创。出口退税成为挽救出口的一剂良药。自2008年8月份起,我国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同时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重点支持了纺织、轻工和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财政部宣布出口退税政策时,表示“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今年年初表示,包括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等措施,降低了企业税负,支持了企业生产,稳定了出口形势。2010年将继续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在经过7次调整后,中国综合退税率已从9.8%提高到逾13.5%。而2007年出口产品增值税实际征税水平是15.3%。
因出口退税增加,不少品类产品,尤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降幅开始收窄。海关总署曾表示,自2008年8月到2009年一季度,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困境有所缓解,塑料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家具及其零件、箱包出口都扭降为增。
负面影响致恶性循环
出口退税只能保持价格上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产品始终停留于价值链低端。
出口退税政策扭转部分行业产品下降颓势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据国家税务总局快报统计,2009年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6487亿元,这意味着财政收入相应的减收6487亿元。这个数字已超过当年税收新增的收入,给本来严峻的税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已经显现。1999年至2002年,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大规模提高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的应退税额年均增长36.3%,中央财政收入实际增长率仅有18.2%,造成大量出口退税欠款,企业无法及时获得退税。2002年底中国累计的出口退税欠款,直到2004年才还完。
出口退税还有另一个负面作用,就是中国本土的出口企业并未因此多获多少利益,尤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没有因为出口退税而获得利润,只是靠出口退税来保持价格上的“低价”竞争力,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中国制造”产品始终停留于价值链最低端。
近日一份由财政部科研所所做的主题为《涉外财税政策体系改革路径》的课题报告中,提出出口退税政策在不同产业间的效果是不一致的。高附加值产业倾向于将出口退税的大部分转化为企业利润而较少改变出口商品价格,而低附加值产业则意愿在维持现有利润水平的条件下,将其转化为价格优势,从而维持竞争能力,扩大出口量。
罗建平说,国外的进口商对中国出口退税的政策,比有的中国厂家吃的还透,比如现在中国某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15%,但是国外进口商就此压低价格,而中国厂商顶多能拿到2%到3%。
恰恰最为依赖出口退税的,就是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出口大户也是纺织业龙头,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建议,将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6%调整至17%,实现完全无税出口。
专家呼吁调整出口退税
国开行顾问、原副行长刘克崮认为,中国的退税退多了,出口退税现在负面作用过大。
2024-12-21 09:15
2024-12-20 08:53
2024-12-20 08:50
2024-12-19 09:23
2024-12-17 09:51
2024-12-17 09:35
2024-12-15 09:06
2024-12-12 10:16
2024-12-12 10:01
2024-12-11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