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叉车界人士2010新年展望和寄语

2010-01-29 16:58 性质:原创 作者:中叉网 来源:中叉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自主创新是本土企业实现赶超的关键
  随着我国工业车辆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也在不断加剧。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使产业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目前,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等已经成为中国工业车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增强我国工业车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跟上全球竞争的步伐。
  当前,虽然自主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自主创新应该并且也可以成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行业内企业必须向过去那种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告别,转变竞争方式和增长方式,要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依靠自主创新来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和增长空间。
  中国工业车辆产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也是自主创新的过程。虽然目前还处于追赶阶段,但持续不断的创新将使我们最终能够实现超越发达国家的目标。
  3、电动车辆领域是未来主战场
  未来在工业车辆行业中,内燃叉车与电动车辆的增长将不是均衡和同步的,相比较内燃叉车而言,电动车辆有更大的概率去实现高速增长。
  由于世界石油价格总体上呈现逐年上移的趋势、国家的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全社会的节能和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而电动车辆一方面不象内燃叉车那样直接消耗矿物能源,另一方面具备无排放、无噪声的特点,迎合了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预计未来会得到更多被用户认可和选择的机会。
  目前在欧美国家工业车辆领域中,电动车辆占了很大比例,而我国的比例仍然较低。但这种反差现象在未来可逐步得到改变,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电动车辆的市场机会。未来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厂家间竞争的主战场,将逐渐从当前的内燃叉车转到电动车辆领域。
  4、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竞争
  中国工业车辆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同样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一方面,因为具备较低成本及较大市场规模,国际工业车辆制造业正处于从全球范围内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另外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急于突破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局面,正在全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可否认,中国工业车辆产业前一阶段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低成本因素;但也应该看到,行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工业车辆企业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企业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拉近。行业的进展已不光是量变,量变的同时也在质变。
  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逐渐崛起以及全球工业车辆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在将来必然会成为世界工业车辆产业制造中心之一,或许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在成就这种定位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我们不懈的努力,本土企业需要在技术、管理上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本土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都取得成功的那一天,才是我们真正崛起的时刻。”

  浙江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礼敏

  对于杭叉多年自身的发展经验,赵总表示:
  “杭叉发展的特色,就是坚持改制的先发优势,把“做中国最好的叉车品牌”作为杭叉的历史使命,坚持不断创新,真正实践“两头强中间精”,获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就如何应对危机,杭叉的经验依旧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说:
  “但面对艰难的市场环境,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已取得的成绩离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在生产保证手段已提高的条件下,全面提升杭叉的整体实力,真正实现“做中国最好的叉车品牌”的使命。为此,我们要继续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继续开拓市场,进一步完善营销服务网络,提升为用户服务的条件和能力。
  继续以新产品为推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进,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差异化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结构调整为主要手段,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产品供应链,保障高效的产品实现手段,带动行业共赢发展。”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进鹏 

  对于中国叉车市场,郭总表示:
  “在一片萧条的市场中,中国市场却生机勃勃。虽然截止今年8月份跌幅依然保持在19%,但是幅度明显收窄。2009年6、7月份,市场已经逐渐呈现升温迹象,月订单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1万台,2009年8月,市场首次呈现当月同比正增长,订单量突破11,000台。考虑到2008年第四季度较小的市场基数,中国工业车辆市场极有可能在2009年达到10万台的水平。环顾四周,我们为身在中国而感到欣慰。稳定的社会环境,适时调整的金融政策,4万亿拉动内需的举措,接连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切都在预示着经济在逐步复苏,进而拉动工业车辆需求。”
  对于未来的展望,郭总说:
  “欣慰之余,审视未来中国工业车辆发展方向,仍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因素。第一、内燃叉车比重常年占整体市场的80%左右,居高不下,不利于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第二、国内大大小小叉车厂家有上百家,经过金融危机调整后实力开始区分,强者恒强,弱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逐渐被淘汰或面临转型。即使是现在积极活跃在市场上的强者,其产能相加也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第三,国内需求在经济刺激计划下有所复苏,但是国际需求依然低迷,占企业很大一笔利润的出口业务近期仍然难有起色,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最早在中国市场建立生产基地的外资品牌,林德愿与所有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化“危”为“机”,共谋发展。”

  大连叉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祥亭

  对于叉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孟董事长结合大叉车自身发展总结说:
  “叉车产品未来的五大发展趋势为:①节能化、环保化;②电子化、智能化;③专业化、多品种;④安全性、舒适性;⑤系列化、大型化。公司紧跟市场发展趋势,不但从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效率和减振、降噪、计算机技术在电动叉车上推广应用、人类功效学在新型叉车上应用提高操纵舒适性等方面入手,致力于在产产品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更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鉴于大型叉车产品科技含量高、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大,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的特点,2010年公司计划加大研发力度,进行60吨大型叉车的开发设计和45吨正面吊运机的更新换代。”
  同时,孟总建议国家应该出台保护政策,购买本土叉车如同家电汽车一样给予补贴。他说: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购买本地产品的制造商如果给补助金确实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动工业生产,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叉车行业的一个本土制造商,在国内竞争国际化的今天是非常希望国家能够出台这方面的政策,如果国家能够出台这方面的政策,那么在政策的庇护下,本地产品的价格优势将大大增加,而且能够把叉车制造商的目光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但从政策制定到实施细则的形成需要经过多个部委的研究和讨论才能确定并出台,而且从目前的情形和从相关部门掌握的相关信息来看国家也没有出台叉车产品实施补助金办法的意向。国家已经出台的主要还是针对家电类、汽车类产品下乡的政策,尚未对叉车类产品出台这方面的政策,辽宁省也没有出台购买本省制造商生产的叉车给补助金的政策,其他省份也没有听说有过。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