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创新•跨越:安徽构筑产业平台 建立人才高地

2007-10-07 00:00 性质:转载 作者:安徽日报 来源:安徽日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创新为科学发展添翼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生命线”,“创新是科技腾飞的翅膀”,“创新是安徽崛起的动力”……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

  创新为科学发展添翼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生命线”,“创新是科技腾飞的翅膀”,“创新是安徽崛起的动力”……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正在形成共识、成为合力。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的创新精神,不仅给江淮大地带来了激荡人心的历史巨变,而且全面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加大科研投入,催生面向未来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科技型中小企业挖得“第一桶金”,靠的是自主创新的新产品、新专利、新品牌;成为行业内的“小巨人”,靠的是真货硬货、自主创新。
  创新的种子要发芽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和环境。培育自主创新精神,需要观念的支撑,更呼唤制度的保障。只有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才能更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全社会孕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动、催生创新成果。 
   在这个时代,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竞争力的核心,知识产权已成为财富的最大源泉。
  安徽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安徽特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开拓自主创新的潜力和空间。这样,安徽就生气勃勃,大有希望。 
   自主创新助推发展
  ——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10亿元,较2002年增长217.5%。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5450家,居全国第13位,技工贸总收入1374.5亿元,同比增长37.6%,居全国第16位;
  ——全省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面积达2亿多亩次,粮食综合优质化率达56%,创造了单季稻实收亩产782公斤、双季稻年亩产1307公斤和小麦实收亩产648.6公斤的全省高产新纪录;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首轮物理放电实验成功;量子通讯等国家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杂交油菜项目破解了世界难题,被评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年度五大进展之一;全省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申请专利16531件,授权专利9051件。
  ……
  一串串数字,一桩桩振奋人心的喜事,显示了我省科技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十六大以来,我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根本途径,努力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营造自主创新大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规、政策,规范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全省科技工作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和专项经费达到1.42亿元,较2002年增长207.7%。
  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也是企业自主创新建设的关键环节。十六大以来,我省先后支持企业等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启动建设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网上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34家(其中国家级8家),孵化总面积4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00余家,毕业企业360余家;与省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合作开展了企业创新融资。
  我省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典型示范,激企业创新。在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我省企业走上了各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涌现出“五个一批”:奇瑞、丰原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走在全国的前列;海螺、有色等一批传统的资源型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从低端走向高端;开尔纳米、科大讯飞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从高端走向低端,以多种方式与地方企业对接。
  以合肥试点市建设为龙头,构建全省区域创新体系。2004年,科技部正式批准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6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66家,占全省44%。在试点市建设的带动下,全省科技创新加快由“点”向“面”拓展,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加快发展皖江高新技术产业带,蚌埠等沿淮城市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铜陵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芜湖、铜陵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蚌埠、淮北市启动了国家级专利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目前,全省有51个市(县)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24个市(县)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合肥、宁国、天长、桐城4市被列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桐城、明光等15个县(市)进入国家富民强县科技行动计划试点。(张荷香、方太升)
  广纳人才天地宽
  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安徽鸿润集团,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训。2006年,该集团录用了60多位俊杰,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增添了活力;短期培训员工600多人次,派出50多名中高层管理者赴高校进修培训,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了管理水平。
  “鸿润”的人才使用经验,为桐城市的“人才强市”战略作出很好的注脚。近年来,该市在企业自主创新中以人才培育为重点,有力促进了全市民营企业和地域经济的发展。 
  为加强人才的培养,这个市制定出发展计划,经常组织企业家及各类人才到东部发达地区进行现场培训,“零距离”接触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速度。市里还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高校、职校开展“校企联姻”活动,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该市十强企业安徽华祥集团,与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望溪职校联合办学,企业一次性向学校注入人才培养资金400万元,对被培训者实行“两包一补”(包学费、包就业、补生活费),委托学校培养了200名技能人才。
  桐城市多年来坚持“放宽政策、撤除门槛”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民营企业的项目合作、专家兼职等多种形式,积极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借脑、借智”。该市今年已通过“桐城人才网”办理人才流动200多人次,其中大部分人才流向了民营企业。这个市还聘请桐城籍在外人才担当“假日人才”,让他们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人才的引进,在这个市形成了“鸽群效应”,出现了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现象。华东肥牛养殖基地老板黄大壮,是吕亭镇引进的外地人才。在黄大壮的带动下,10名硕士和博士走进这个基地,目前都成了业务骨干。(陈俊、王萍萍)
  引导企业闯新路
  天长市经济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强力推动下,近年来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连续8年进入全省综合十强县(市)。目前,全市建立省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专业研究所1家,厂办研究所40多家;获得各类科技成果38项、授权专利160多项;企业各类专利和成果项目85%以上获得了转化,年新增效益6亿多元。
  天长市积极建立激励机制,运用行政引导、部门扶持、经费奖励等有效手段,营造良好的企业自主创新氛围。市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同时抓好服务平台建设,率先在全省县市建成首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已有孵化面积1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20家。创业中心内建立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全市各级经济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加强沟通、紧密协作,共同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断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积极为城乡企业和基层自主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科技部门主动帮助企业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自主研发和难题攻关,对企业从事新产品自主开发给予项目申报、立项和资金上扶持,对企业实施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一定的风险资金补偿,对企业申报专利产品实行申报费全额承担;财政部门积极兑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各项优惠政策,每年兑现资金达500多万元。
  全力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是该市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重要举措。该市注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发展壮大。该市天大集团自主开发的特种石油管材,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该集团石油管材股份公司200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开了我省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先河。英发电子公司自主开发的“液晶显示器用变压器”和鑫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逐博体表希氏束检测仪”,都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也在国内领先。(徐荣李、王金友、李炳旺) 
   调优结构创奇迹
  几年前,这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通过产品的不断自主创新,在外来资金、技术的“嫁接”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走在全省同行业的前列,这就是被列入省“861”计划的安徽恒源技研化工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前身是五河县东方化工厂,由于公司规模小、产品层次低,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对此,县决策者们认为,要想使企业实现新跨越,必须调整结构走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之路。2003年12月,该县引进了安徽恒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两家单位对原五河县东方化工厂进行收购,并重组为现在安徽恒源技研化工有限公司。 
   重组后的公司不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先后与南京理工大学、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合作,加强技术攻关,投资2600万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改,于2005年8月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新建了一条年生产能力4000吨/单班的国内新型粉状乳化炸药生产线,淘汰落后的铵梯炸药生产线,使生产线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柔性化。 
   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拉长了产业链条,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和规模不断壮大。目前,该公司由于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和产品的创制开发,生产的产品已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为现在的5个,年产量也由1000吨发展为现在12000吨。今年头8月,生产总值已达2.27亿元,创利税520多万元。(李向前)
  银企对接好借力
  宁国市瑞普密封件公司研发工作,因资金短缺遇到困难。近日,该公司找到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求援,几天内就顺利贷款240万元,打通了企业研发“梗阻”。
  企业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更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宁国市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奖励办法》,通过召开金融机构联席会议,举办银企对接会、恳谈会或金融产品推介会等,在银企之间搭起“鹊桥”。该市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对接。2003年在全省县市级率先实现了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开展出口型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工作。
  宁国市还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提示、信用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着力解决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全省惟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2003年以来,该市充分利用市国投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两个融资平台的良好运作,及时弥补了部分信贷投放不足,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6年获担保贷款的企业,共新增销售额8328万元、税收354万元、利润1732万元。
  企业借力“银企对接”,极大地增强了自主创新的能力。2005年,由宁国市国投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为聚隆公司贷款1000万元用于洗衣机全自动(双驱动)减速离合器的研发;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被海尔公司的“双动力洗衣机”所采用。双津集团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000万元,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条年产1万吨多层共挤输液用膜项目,改写了这种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据统计,今年1~8月,宁国市新增各项贷款7.2亿元,其中金融机构投放到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占新增贷款八成以上。该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这个市已跻身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县(市)行列。(芮滢)
  “迅启”新品销欧美
  今年5月,岳西县迅启蓄电池有限公司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软连接牵引蓄电池,随着“合力叉车漂洋过海,远销欧洲
  “迅启”公司长期重视技术创新,2006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制的蓄电池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经过几年的打拼,该公司产品销量稳居国内前两名,出口量为行业之首,在亚洲范围内深受欢迎。但负责新产品研发的公司副总经理储昭虎一直困惑:为什么欧美国家在中国采购的叉车都不要蓄电池?我们的产品为什么打不进欧美市场?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原来国内生产的牵引蓄电池,电瓶连接方式不被欧美人认可。欧美采用的是维护更为方便、售后成本更低的“软连接”技术。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软连接”使用的是铜电缆、内置硬质螺牙嵌件,关键技术就是要克服硫酸对铜的腐蚀。在国内,当时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攻克这一难题。
  “迅启”技术攻关小组研究了国内外十几个品种的蓄电池,并认真查找资料,终于在今年攻克这一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此之前,这一技术一直被德国人所垄断。“迅启”的新技术牵引蓄电池在通过了“合力”技术部门严格的破坏性试验后,证明与德国HOPPECKE(荷贝克“松树”牌)蓄电池的技术性能相当,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
  到目前为止,“迅启”已获得3批订单,终于敲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王国栋)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