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工业技术集团Hexagon正式发布重磅研究《Future of Robotics 2035: Insights from Industry Experts》(《机器人未来2035:行业专家洞见》)。这份长达百余页的研究汇聚了来自科技、自动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十位专家观点,从未来十年的产业趋势、技术挑战到社会影响,全面勾勒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发展图景,为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入“自主化十年”提供了参考路线。
投资热潮与技术融合
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推动全球新一轮自动化浪潮。调查数据显示,82%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增加了自动化投入,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在机器人相关应用上的投资显著提升。这一趋势说明,AI 不再只是软件和数据层面的工具,而是逐渐成为驱动机器人智能化和普及化的核心引擎。
到 2035 年,机器人预计将承担约50% 的常规工业与服务任务。报告强调,这种变化并不是“人类被取代”,而是机器人以“无声融入”的方式逐渐嵌入日常工作和生活,成为可靠的生产与服务伙伴。这种新格局被形象地称为“可管理的网格经济”,强调人机之间的协作和共生。
以人为本的关键议题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Hexagon 报告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议题反复强调。专家提出,未来机器人系统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融入尊严、共情和透明原则。这种“包容性设计”不仅能减少社会阻力,还能提升劳动力对新技术的接纳度。
劳动力对机器人应用表现出既谨慎又期待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员工担心岗位流失;另一方面,他们也好奇新技术能否改善工作环境。例如,在制造车间中,员工更容易接受那些与人协同的移动机器人,因为这些设备承担了高强度的搬运工作,降低了工伤风险。同时,如果企业能够提供技能再培训,让员工从体力劳动转向设备管理与数据分析,就能在赢得员工信任的同时释放更大潜能。
系统整合与产业协同
另一个突出的挑战是系统整合。报告显示,超过40% 的企业在引入机器人时遇到难题,主要集中在与既有系统的兼容性不足、数据接口不统一等方面。专家认为,未来十年产业链必须建立跨领域的协作机制,逐步形成通用的标准和互操作体系。这一过程更像是建立一段“长期关系”,需要企业间通过信任与合作来实现稳步推进。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同样是推动机器人自主化的关键外部因素。随着许多国家面临劳动力供应紧张,机器人逐渐从“提高效率的工具”转变为“维持社会运转的必需品”。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机器人投资的重点将更多集中在人口结构压力最大的地区。
专家观点与行业启示
在这份报告中,专家们普遍认同机器人未来不应被视作劳动力的替代,而是作为增强人类能力的“支架”。正如报告中的一句核心观点所说:“AI 需要身体,机器人需要 AI。” 这句话点明了两者融合的必然性:没有物理载体的 AI 难以发挥其真正潜能,而缺乏智能的机器人也无法完成复杂任务。
业内人士总结,这份报告带来三点启示:其一,AI 与机器人融合趋势不可逆转,自动化投资已进入快车道;其二,未来的机器人应用将呈现“温和渗透”的状态,不会对社会结构造成突兀冲击;其三,以人为本的设计和技能再培训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Hexagon的战略布局
作为全球领先的测量与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Hexagon 正在加快机器人战略部署。公司已成立专门的机器人业务部门,推动类人形机器人研发,并提出“一个类人机器人,助力自主未来”的愿景。凭借在传感融合、数字孪生和 AI 驱动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积累,Hexagon 正从传统测绘与工业软件供应商转型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生态的重要推动者。
总结
Hexagon 的《机器人未来2035》报告不仅是一份前瞻性的趋势研究,更是一份战略行动指南。它揭示了技术演进的必然逻辑,也提示行业在迈向自主化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效率、伦理与社会价值。随着未来十年人机协同的加速,人类将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是与机器人并肩作战的合作者。这或许将成为“自主化十年”最深远的产业变革。
2025-08-26 09:36
2025-08-26 09:36
2025-08-26 09:36
2025-08-26 09:36
2025-08-26 09:35
2025-08-26 09:25
2025-08-26 09:25
2025-08-26 09:23
2025-08-26 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