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月《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聚焦后,近日,天能又被《民生周刊》关注了。《民生周刊》的封面文章里以《“两山”理念引领新川蝶变》为题,从“山岕里掀起办厂潮”、“腾笼换鸟”、“工业反哺农业”、“走向乡村振兴”四个篇章深入报道天能与发祥地新川心连心,奋力推进“村企共建”,配套服务产业协调发展,培育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精品民宿、农村电商等特色绿色产业体系,驱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工业强村、以工哺农、村强民富、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8月31日 第18期《民生周刊》)
“两山”理念引领新川蝶变(节选)
作者:严碧华
山岕里掀起办厂潮
从空中俯瞰,新川村处于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当地人称为山岕。
因为地少山多,人均耕地不足3分,且大多还在离家几公里之外的地方,农业生产非常艰难。
80后张鸿,小时候在家干过农活,劳动强度之大令他印象深刻,“实在是吃不消,高中时回家,只想早点去学校。”
张鸿说,他们兄弟俩后来上学去了外地,离开了新川村,在杭州发展。
耕作条件艰苦且难以解决生计问题,因此,新川村只得选择在其他方面探路。
1958年,新川村创办第一家耐火材料厂,工业开始萌芽,此后又开办过木材加工厂、磨具厂、五金加工厂等多家队办企业。这些企业的开办使新川村拥有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桶金,也赋予了新川人产业经营能力。
1978年改革开放后,拥有独特工业基因和创业精神的新川人把握历史机遇,由“以农为纲”转到“以工补农”,因地制宜,大办企业,一家家社队企业白手起家,村里先后创办金属拉丝厂、金属冶炼厂、炼油厂、竹笋加工厂、服装厂、玻纤厂等20多家村办企业。
这些企业给村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活力,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农转工、以工补农、工业致富的重大跨越。但是,因为技术含量不高,一些村办企业很快遭遇困境,后被承包或改制。
1988年,时年24岁的张天任顶住压力,借款5000元承包了濒临倒闭的村办小厂——煤山第一蓄电池厂(天能集团前身),开始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
2025-03-14 09:54
2025-03-14 09:52
2025-03-14 09:49
2025-03-14 09:48
2025-03-14 09:46
2025-03-14 09:46
2025-03-14 09:45
2025-03-14 09:44
2025-03-13 14:44
2025-03-13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