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京东无人科技引领物流行业发展|物流“无人化”专题

2019-02-22 08:35 性质:转载 作者:物流技术与应用 来源:物流技术与应用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此外,在无界零售的发展之下,2017年,首家京东X无人超市在京东总部开业,随后在烟台、西安、雄安新区、天津、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投入运营超过30家,并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设了东南亚地区首个无人超市。通过京东自主研发的无人“黑科技”带来全程“无感知”的智能购物新体验。

在不到3年时间内,京东X事业部逐渐形成 “4+N”的组织架构,除了以上四大无人科技外,“N”更是代表京东未来还将在硬件科技上持续创新,鼓励团队内部创业,孵化有创新技术和想法的项目,如京东X未来餐厅、京东农场、京东智能柜等等。这也意味着,除了现有的无人科技产品,X事业部还承载着京东更多科技创新期望。

记者:请您介绍京东物流无人化的实施路径是怎样的?

肖军:以无人仓为例,一开始我们期望能够快速完成整个内部仓储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但是过高的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对于任何一个物流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为了平衡好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重新思考了物流无人化实施路径及节奏,最终决定先从“高效率”上大力投入,即首先对能够快速实现效率提升的环节进行自动化升级。我们将仓储作业分为货、载具、位置三个维度,所有的效率提升都围绕这三个维度展开。在此思路下,我们首先是利用自动化立体库实现存储的自动化,其次是利用各种AGV、输送线等实现搬运的自动化,最后是利用机器人、机械臂、精确的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装箱/拆箱、拣选的自动化。

目前,京东在全国运营了超过550个大型物流中心,仓储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我们已经完成了包括服装、奢侈品、3C、图书等产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50个仓库的自动化改造和升级,实现流程、组织、效率的优化。同时,从2018年11月开始,我们正式开始对外开放赋能,将京东所经历的多个“6.18”、“双11”以及多年研究物流智能化所沉淀下来的成熟解决方案向外输出。

记者:请您结合京东无人机及配送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情况,谈一谈其面临的落地难点有哪些?

肖军:配送机器人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2018年6月,京东配送机器人开启全场景常态化运作。但这仅仅是开始,要在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独立运作,使无人车并非简单避障,而是像人一样具备感知世界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因为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涉及人、车、物等众多要素,并且不同时段环境差异很大,如工作日与休闲日,上下班高峰。在这种充满变化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用一个固定程序来应对的,必须让机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非开发一个增强学习模型这么简单,而是需要高度智能化,需要建立一套系统规则,一套虚拟世界学习环境,通过将配送机器人每天的运行场景变成数据,再以不同的算法进行不断的学习,最后形成一个准确的模型。因此,配送机器人不仅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门槛,更重要的是技术成熟具有时间门槛。

目前,京东配送机器人已经成功升级到3.5代,在全国20多个城市投入城市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接下来还将通过推出一些商业化应用场景,不断地进行产品与技术升级,使配送机器人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逐渐走向成熟,实现更多的商业化应用。

相对于配送机器人来说,我们认为无人机还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一项着眼于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的技术储备。目前来看,无人机的发展一方面受限于产品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则受限尚不够完善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此外,电池续航及载重都是现阶段面临的瓶颈,因此无人机应用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2018年11月,尽管京东自主研发的首款支线无人货运飞机“京鸿”正式完成首飞,但是接下来还有一系列适航飞行,同时还需要取得相应的司法认证,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总的来看,无人车、无人机的落地应用不仅需要进行扎实的技术研发,还需要在丰富的场景中进行技术与模式的验证与迭代,与AI等前沿科技紧密结合,对资本、高端人才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作为新鲜事物,还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标准,最终才能实现运力共享以及整个社会物流效率的提升。

记者:您认为现阶段我国物流无人化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最突出的难点有哪些?

肖军:我个人认为,以目前的物流技术而言,要实现物流作业的无人化或者自动化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某些作业场景需要巨大的投入,甚至可能远远超过人工费用,效率却不一定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例如拣选等环节。对于欧美国家而言,其面临的最大痛点便是昂贵的用工成本,自动化自然是最优解决方案,但是对中国而言,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力成本还没有成为最大挑战,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机协作仍将是物流无人化最突出的特点。基于此,我认为相对欧美国家,日本在物流精细化管理运作、追求最好的人机协作等方面的物流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此外,要实现整个物流场景的无人化,并非依赖某一种设备的开发应用,最重要的还是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在未来,京东将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出更加适合的、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并对外赋能。京东X事业部将汇聚更多最前沿学科的优秀人才致力于技术研发,中间“重人”的环节则通过战略合作、生态打造的方式,通过借力行业优秀资源,各自发挥所长,共同促进物流无人化的实现。

记者:随着京东物流对外开放赋能,也意味着在某些领域需要和众多物流设备商和集成商同台竞技,在您看来,京东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京东X事业部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规划与目标?

肖军:从整个行业来看,我认为京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京东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在无人仓内,自动化设备占据绝大部分成本,而成本与使用规模紧密相关,如,机器人约占无人仓总建设成本的60%~70%,余下才是软件、仓租等成本。目前,尽管国内做机器人、AGV产品的企业非常多,但是规模小,销售量不大,不过京东仅2018年仓储机器人的使用量便达到5000台;而仓储机器人只是京东诸多物流机器人应用的一个方面,随着京东对外赋能的推进,物流机器人的应用规模将越大,成本将越低。

第二是技术优势。京东具有大量的自营仓库可以作为无人仓的应用场景,同时拥有大量的订单数据来帮助实现无人仓技术的迭代升级,这是物流设备企业所难以企及的。在巨大的现实需求支撑下,京东每年都开发出五、六款新设备应用于不同的物流作业场景,最后像“搭积木”一样实现各类自动化设备的组合应用,不断向更大规模的无人仓仓群迈进。

第三,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经验优势。仓储作业看似简单,其实运营管理十分复杂,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特点和作业需求去配置相应的流程,用最合理的自动化设备、系统和人员配合,以达到物流效率和成本的最优,即适用的行业解决方案非常重要。例如,针对图书仓、服装仓、冷藏仓、酒水仓等不同类型的场景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方面,京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经过十几年自建物流的经验积累,有针对不同产品分类、不同行业应用、to C与to B、大型与中小型等各种不同场景的最优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各类企业的物流需求。

短短3年时间内,京东X事业部从无到有,规模从1个人快速裂变为近千人,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在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以及智能零售四大领域均积极展开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助力整个京东物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未来,我们仍将立足在研发和技术上的优势,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智能高效的无人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在未来两到三年,京东成为国内最大的物流机器人公司。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