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同样声称,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平均毛利率在15%~20%之间,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的积累或许比其他物流方式更加明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提升引导的消费升级,冷链物流势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需克服三大障碍
客观地说,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若想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还有三大障碍亟待克服:
1.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以冷库为例,我国冷库容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
数据显示:
2016 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到10742 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我国的人均冷库容量却与冷库总容量呈倒挂态势。
2016 年,全球人均冷库容量为0.2 立方米,而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均冷库容量高达0.96 立方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43 立方米。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冷链基础设施相对分布较多,然而,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却冷链资源匮乏。
不可否认的是,冷链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初始投资成本巨大,而这种投资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时,盈利能力总是较低的。因此,仅靠民间资本力量很难实现快速发展与完善。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初期,大多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冷库等大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而我国在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2. 冷链市场尚无统一的规范标准
我国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都不甚健全,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加之冷链运输货品种类繁杂,各地对于冷库、车辆的规范化要求差异大,对冷链行业的标准设立而言也是一种障碍。
从本质上来看,冷链是通过集约化、标准化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所以前端企业生产、加工包装以及政策都亟需标准化和规范化。
3. 冷链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步
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目前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导致“断链”现象严重,冷链腐损率较高。
在新零售热潮下,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应进一步得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进而通过技术集成化、信息系统化、装备智能化、运作集约化的转型与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尽管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国家的重视与企业的发力,让人们看到了新零售时代里冷链的盛宴已经在路上。未来,冷链物流将会如何发展,广大消费者们又能获得哪些全新体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