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濒临大规模洗牌,因政府在这个起步不久的行业推行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并考虑把生产商的数量限制在10家。目前涉足该行业的公司超过200家,大量亿万富豪参与其中。
一家与政府有关联的报纸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位高管认为,出台任何限制措施其目的都是要优胜劣汰,这些措施可能迫使最多90%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遭淘汰。经过对发改委文件的研究显示,目前为止仅有两家初创企业获准建造电动汽车。另外三家公司称他们计划申请许可证。
贾跃亭(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CEO)
在中国试图抗击城市空气严重污染之际,投资者已注入至少20亿美元资金,在中国建设替代能源汽车,其中包括马云、 郭台铭、李嘉诚和贾跃亭。政府慷慨的补贴助长了投资者的淘金心态,许多公司缺乏可以达到特斯拉或通用汽车标准、生产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令人不仅对这个行业产生忧虑。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教授殷承良表示, 这个行业的参与者太多, 其中一些只是投机者。政府不得不提高门槛。非理性资金投资低技术水平项目不是好事。
产能过剩的担忧
当汽车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高库存,新能源汽车的天花板也许就来临了,这也是全球汽车产业集体的问题。随着廉价车型越来越多,汽车制造商的盈利压力也越来越重,同时严格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指标均让成本增加。
2015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包括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数据,2015年,国内汽车的销量为331092台。
政府设定的销售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00万辆,实现接近10倍的增长。而目前,政府给一台电动汽车的补贴达到其标价的60%。据悉,还有4000种新能源汽车的车型正在开发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执行副主席董扬称:“我们确实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也不应该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只有10个授权
董扬与工信部官员会进行定期的会面,他说,工信部正在考虑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限制到最多10个,其中不包括正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汽车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即使是那些已经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制造商,如今也面临着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因为政府引入了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在这个月公布的草案中,为了保证该行业的“健康”的发展,工信部列出了企业要销售电动汽车必须满足的17项技术,涉及保证汽车性能和稳定性的整车控制系统、可以追踪关键部件情况的信息系统、还有可回收和重复利用的电池。
经济日报援引未具名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正在开发电动汽车控制平台的企业,有90%在两年之内无法达到标准。
“牌照发放的速度令人担忧,”一位北京的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志勇(音译)说。“很多公司都在建设自己的生产设施,但他们因为牌照问题被挡在大门之外。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标准难以满足
中国当地媒体报道,目前正在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中,90%在两年内仍无法满足这些技术标准。
北京电动汽车集团是首批获准的两家企业之一,该企业隶属于北汽集团,将在北京建厂,计划年产新能源汽车70000辆。
另一家获准的企业是杭州长江客车公司,其最大股东是在香港上市的五龙电动车集团。长江客车公司以制造公交车为主,曾濒临倒毙,后来获得五龙电动车集团的投资,使该公司起死回生。五龙电动车集团曾获得李嘉诚的投资。
大问题
来自北京的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志勇(音译,Zhang Zhiyong)称:“政府的批准速度令人担忧。许多公司在都在开工建设生产线,但却不能及时获得生产许可,这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正在等待生产许可的企业包括万向集团。该公司已开发出一款太阳能混动汽车,售价将超过11.5万美元。该公司计划在杭州投资3.75亿美元建厂。
另一家是贾跃亭的LeEco。该公司本月10号曾宣布,将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厂,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
第三家是威马汽车。该公司本月17号曾宣布,已融资10亿美元,计划在2018年推出首款车型。威马汽车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前高管沈晖创立。
局面混乱
威马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许可证,工信部释放出这样的信号是正确的。目前的形势是有点鱼龙混杂,低质量企业并不少,如低速电动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正在加入竞争。”
此外,政府还计划在2020年后逐步取消补贴,打消那些企图靠政府补贴谋利的公司的念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王晨(音译,Wang Cheng)称,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平均每家生产3000辆汽车,这样的规模根本无法实现投资回报。王晨上个月曾表示,一些公司和地方政府在缺乏相关必要技术的情况下,仍然投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领域,使得该市场的混乱局面进一步恶化。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平均每家生产3000辆汽车,这样的规模根本无法实现投资回报。王晨上个月曾表示,一些公司和地方政府在缺乏相关必要技术的情况下,仍然投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领域,使得该市场的混乱局面进一步恶化。
2025-05-07 13:20
2025-05-06 10:42
2025-05-06 10:41
2025-05-06 09:28
2025-05-06 09:27
2025-04-28 14:41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