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络上流行这么一种说法:城市有“内容型城市”与“平台型城市”之分。以这个标准来看,广州属于平台型、枢纽型城市。
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从历史上看,广州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千年商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全球商品从这里进入中国,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与世界又进一步交融,拥有“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等全球著名的平台,并因此衍生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批发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州具有国际商贸枢纽城市的特征。
但是,国际商贸中心这一角色,是否足以让广州承担其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的使命、功能?显然,这还是有所不足的。综观全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交通发达、科研先进、产业兴盛几乎是这些城市的“标配”,这些城市均是综合性的枢纽型城市。
近年来,广州在航运、航空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而根据今年出台的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广州将重点建设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显然,国际航运枢纽以及国际航空枢纽这两大枢纽,是与广州作为珠江出海口和南方交通中心这一特点息息相关的。值得思考的是,广州为什么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呢?
在笔者看来,这是珠三角城市群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科技创新竞争暗流涌动。在此背景下,“1+1+7”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今年正式获批,广州就是其中的“1”——担负起了打造带动全省创新发展引擎的使命。
我们看到,广州也具备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和实力。广州具有华南地区最为强劲的科研实力:集聚了79所大学、141家研发机构、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近百万在校大学生、超300万大专以上人才。可以说,广州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发挥枢纽作用,和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共谋转型道路,为产业升级输出“超强大脑”的智慧。
翻看广州创新地图,广州科技创新走廊跃然眼前: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等平台以“北斗七星阵”之势拉开科技产业融合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月前落子广州的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将在国际创新城建设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的智慧城,在中国加快工业互联网布局。而下月底,广州地铁七号线顺德段将有望开工建设,这条交通动脉将连接思科落户的国际创新城与制造业发达的佛山,让国际科技创新成果辐射至珠三角广阔的腹地。
可以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将在广州形成互补之势,让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在广州集聚与辐射。
2025-04-28 14:41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