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情节在很多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曾出现。而在南宁,也有一个机器人,它身高1.8米,拥有“三头四臂”、3D高清成像系统和灵活自由的“手指”,更重要的是,它是“医生”,可以做手术。它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
4月12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启用,并完成两台胃癌手术,这标志着广西的外科手术迈入更加微创精确的“机器人手术时代”。
操作精准灵活,视野可放大10倍
上午9时许,“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始进行一台胃癌手术,患者是一名43岁的男性。
现场,工作人员发放了一副3D眼镜,在会议室就能看到这个颇具意义的手术现场直播。
画面连接到手术室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亮相。该机器人并非模拟人类外形而造,它是一台拥有4个机械臂的机器人,由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三个部分组成,连接各种数据传输线。机器的“脑袋”是一个显示器,医生通过显示器可以看到患者身体内的构造。由于机器人呈现的是三维立体影像,因此戴上3D眼镜才能看得更清楚。
与传统手术有多名医生同时站在手术台旁操作不同,这次手术台前只有两位医生当机器人的“助手”,主刀医生只需坐在操控台上指挥机器人“操作”,另一名医生在旁协助即可轻松完成手术。切除、缝合……机器人操作有条不紊,娴熟灵活。在场人员清晰地看到手术器械在患者体腔内的每一个动作,发出由衷的赞叹。
12时许,手术结束,整个过程非常顺利。紧接着,手术机器人又继续给另一位女性胃癌患者做手术。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胃肠腺体外科主任陈俊强介绍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由美国研发制造,在国外已经应用了十多年,它擅长深入一些较为隐蔽的器官,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泌尿外科手术。此外,它还被应用于妇科、普外科、心外科等手术。目前落户广西的第三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则更为先进。
与传统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优势在哪?陈俊强介绍,手术机器人拥有以下几大“绝招”:首先,它能让医生看得更清晰。医生通过屏幕看到的图像是肉眼的10—15倍,而且是三维的,超越了人眼的局限。而医生做腹腔镜手术时仅是通过监视器上的图像来了解患者体内的情况,这种图像是二维的,而且需依靠身边的助手控制镜头,一旦手术时间太长,助手出现疲劳,镜头就容易发生抖动,影响手术效果。
其次,手术机器人的手比医生的手更灵活、更稳定,因此擅长进行更为精细的操作。机械手臂的活动自由度很大,可以深入医生的手或腹腔镜伸不进的区域,更灵活地完成转动、挪动、摆动、紧握等动作,且机械手臂上有稳定器,具有人手无法比拟的稳定性及精确度。
此外,机器人手术对病人的创伤小。过去,为了能够看到需要动手术的器官,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人体上开一个较大的切口。这就意味着,患者的身上会留下难看的大伤疤,而且恢复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上世纪70年代,腹腔镜的出现开启了微创手术时代,但微创手术难以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比如摘除复杂的肿瘤。而机器人不仅能辅助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复杂的操作,而且术后留下的疤痕很小,患者恢复很快。
申请门槛高,操作技术要求严
数据显示,此前国内有51台手术机器人,广西的这台是第52台,也是广西唯一一台。据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国家统一招标,购买需由医院申报,然后开会论证,最后由相关部门结合医院论证内容制定购买名单。陈俊强介绍,从2014年起,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就经过漫长的层层申报、选拔、申购论证过程,在与全国40多家医疗机构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卫计委批准。
正因为申请门槛这么高,对操作机器人的医生资质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曾志羽表示,与传统可以自己训练的腹腔镜手术不同,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必须到全球“达芬奇机器人”培训基地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才能拿到操作“执照”。目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有4名医师、2名护师通过培训,获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操作上岗证。
下一步,医院将在确保机器人手术质量的同时,根据各学科的手术需求,选派更多胃肠腺体外科、肝胆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小儿外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赴外培训并取得资质,让高端设备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服务,满足患者需求。
2025-04-28 14:41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