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位于东莞的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在采用智能设备后,一个生产车间将节省400人。智能化设备让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也让工人脱离了高危物品作业岗位。近年来,欧珀公司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研发团队有400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而这正是东莞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93亿台,东莞市以2.42亿台占全球出货量的近两成。
创新源自深化改革、先试先行。全国首个全面推开商事制度改革;全国首个构建“陆、水、网”三位一体的“三互”大通关模式,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全国率先启动“多证连办”改革;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改革……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充分释放了企业的活力,营造了便利的经商环境,东莞市市场主体目前突破了70万户。而2012年至2015年,东莞市共取消、停征、免征和降低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负30多亿元。
创新是久久为功。“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是一个过程,不能因为出现了困难就放弃,也不能因为取得了成绩而骄傲。”徐建华说。直面制造业未来,东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全力聚焦制造业发展,政府引领、搭台为东莞营造出了良好的创新环境。2014年至2016年,东莞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通过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十二五”期间东莞经济年均增长7.93%,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态势。
放眼未来,走向“国际制造名城”
上下同欲者胜。
随着全面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战行动计划,东莞市工业增长进一步企稳回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东莞市人均GDP五年连上五个台阶,2015年人均GDP跨上12000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腾笼换鸟——在外界传言的企业“倒闭潮”、外资“撤离潮”的背后,是市场结构优化的过程。
“低端制造业的退出是市场结构优化、企业结构优化、投资结构优化、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徐建华指出,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东莞也必须直面问题和不足。比如,企业素质总体偏低、创新能力偏弱等状况尚未得到转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可以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还不够多,支撑转型升级的人才也比较缺乏。
如何破题?答案是——尊重规律、尊重企业、尊重人才。
为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东莞市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并着力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育凤”计划等。
如今,由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建设运营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几十个科研团队,正成为东莞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发动机”。
据悉,按照国际港口港城同名的惯例,虎门港正在筹划更名为“东莞港”。南来北往的货物将会告诉世界,中国有座名叫东莞的“国际制造名城”。
数据显示,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70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11亿元,累计增长44.8%;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三资”企业占外资企业比重从2010年的59.4%上升到90.4%;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53.4%,成为广东省服务业第一大市;5年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334家增加到了986家。
面对外界的质疑,东莞人正在给出自己的回答。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
2025-04-13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