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产品大数据
谈到产品,我们就会讲BOM(指产品物料清单)。得BOM者方能得天下,将工程EBOM、工艺BOM和制造BOM这三者搞清楚了,中国的制造业乃至全球的制造业才可以了然于胸。
其次是流程,没有好的流程,结果往往是不稳定的,这就是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国际标准、行业标准、作业指导书等。
这个过程涉及大量资源和经验的知识管理,需要数字化、模型化。模型就是数据,只有积累大量的模型化数据,才能真正形成工业大数据。
对工程BOM而言,目前在许多领域,虚拟设计已经基本解决。航空产品过去都是这么干的,在计算机上完成产品设计、产品仿真、工艺设计、工艺仿真、工装设计、工装仿真、装配设计、装配仿真。找到问题改模型,快则几分钟,慢则几小时。智能制造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把传统以试错为中心的工业体系,逐渐转化成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中心的工业体系。
在航空工业过去发展的十六年间,最困难的是工艺。工艺不是传统的手工工艺,而是基于三维模型的工艺,也就是大数据的工艺。许多产品设计,都是用手工画的图纸,手工写的工艺卡片,手工写的系数文件,这个可以变成数据吗?很遗憾,这些都不是大数据。
以飞机为例,数字化设计飞机的过程就是大量的数据爆炸的过程。比如说中国第一个飞机全机数字样机,仅仅是三维的几何模型,2000年字节数就达到了50G;而如果要工艺、制造过程、试验过程等全部数字化,至少2T左右的数据——而这仅仅是一个30吨重的早期飞机。当下我国的大型飞机已经达到200吨,各种航电、机电、软件系统极为复杂,数据字节量会达到数十个T的水平。想一想世界上最复杂的产品是航母,10万吨级,核潜艇,一万多吨级。烧一下脑洞,算一下全部数据化,该有多少的产品数据?那是一个天量数字——这才是产品大数据的魅力。智能制造,必须搞清楚这件事。
因此,产品大数据管理变成企业面临的重大必选项。原来企业管图纸、工艺卡片和文档资料,在智能制造时代,这些都时过境迁了。现在企业必须面对数字化的数据,如果管理不好,在迎接未来的数据经济时代,必然会落伍甚至被淘汰。
工业技术体系化任重道远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业软件,往往采用的是从购买国外的软件。然而,国外成熟软件企业提供的软件和工具,解决的是点的基础问题,是选件、插件,往往都是通用性的。造飞机的和造汽车的工程师,往往不得不使用同样的通用软件;然而大量的工业技术体系和经验Know-how(技术诀窍),都不在其中。
因此,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必须建一个自主的工业软件业务系统或工程中间件。工业技术体系极其复杂、流程极长。全球没有一个工业体系是靠学国外软件公司就可以学会的。目前一些国产工程中间件的企业,正在这个方向上进行艰难地开拓和实践。这是“中国制造2025”需要鼓励和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构建中国工业技术体系的核心。
2025-04-13 09:00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34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2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