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互联网+”时代的创客百态

2016-03-17 07:28 性质:转载 作者:上海证券报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将社群粉丝转换为消费客户,并不意味着营销的完成。互联网教育的首次体验效果至关重要。为达到极致满意度,去年至今,何强的工作重心放在售后上,他们时常要站在学生楼下,以保证第一时间出现在家长面前。

  好消息是,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创业公司肆无忌惮的烧钱模式不可持续,加上部分烧钱的平台相继出现问题,最近出现了一些积极现象,即“获客成本”相比去年有所降低了,这对创业公司而言,可以节约些成本。

  创客天使携手回归理性

  “底薪2.5万+股权激励”——去年年中,某互联网金融机构招聘打出如此诱人的入职待遇,在拿到新一轮创投资金后,这家机构高调广揽各路金融、IT英才,据称其能容纳200人的办公新址,也在紧张装修中。

  “去年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高薪挖人,现在很多公司开始降薪减员,去年年底,也没几个人如期拿到年终奖。”去年跳槽到某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一位职场人向记者透露,现在创投资本投钱更趋谨慎,创业公司都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了。

  在一位创业元老看来,如同去年上半年最火的“020”,不少刚融到钱的公司纷纷祭出“高薪+期权”的诱人待遇,但随着行业景气度的退潮,不少曾为高薪热血一把的人,不得不再次踏上重新就业的征途。

  “从疯狂看好到疯狂不看好,市场情绪经历了一轮骤变,现在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开始回归理性了。”天使人王鑫称,以天使轮为例,第一期仅融几百万,第二期就融一千万,第三期不低于两千万,现在市场终于冷静下来了。

  在王鑫看来,创投资本从狂热回归理性,在投资上会放慢速度,也会更加理性地挑选团队,而不会再钟情仅会烧钱的公司。对于创业者而言,不要惧怕资本寒冬,最关键是练好内功,控制好现金流,现在正是创业的大好时期。

  不过,刚刚宣布涉足“VR+教育”的网龙华渔教育CEO梁念坚,并不认同资本寒冬的说法,“现在市场的钱很多,只要创业人的项目好,公司硬,照样会有很多资本找过来,前提是创业者内功要硬。”

  让梁念坚不相信资本寒冬的理由是,目前包括教育、文娱、VR等行业的市场景气度并没有受到不景气的影响。谈及目前的VR创业热,梁念坚表示创业者要认清能力边界,“VR硬件是表,内容才是本。”他称。

  在去年年初拿到了天使轮投资后,涉足互联网餐饮行业的董靓,最近也接触了不少投资人,尽管有意向的投资人并不少,但公司也已经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了——去年12月取消补贴,并做了适当的提价,同时今年会谨慎招人。

  如果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可以点燃人们心中的创业热情,那么金融支持则能切实助力人们的创业行动。面对资本寒冬,铜板街创始人兼CEO何俊称,不要过分纠结外部环境,练好内功才是最关键的,而现在他们要做的仍是帮扶小微企业的“初心”。

  “即将过去的羊年我有失有得,有过迷茫痛苦,更多的是对未来坚定的信心。前途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将是关键一年,但我会全力以赴。”今年春节,平安理财创始人宋博更新了这样的朋友圈。

  作为铜板街创始人何俊的师弟,浙江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的“80后”宋博,在一番深入思考后,也将资产端聚焦于“汽车产业链金融”上,“如果你对渠道掌控能力不足,对行业介入不深,很可能背负整个行业和区域风险。”

  谈及融资环境对创业公司的影响,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认为,资本市场的热度与否,并非心存侥幸的理由,能否保证自身业务持续经营,这是创业公司的基本理念和底线。

  与上述创业公司面临的“成长的烦恼”不同,来自深圳的创业者郝睿正陷于下一个创业方向的迷茫。去年年初,监管层叫停互联网彩票业务,赵睿在深圳创业的互联网彩票公司也被迫关门,此后他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新创业项目。

  “投资人说,幸亏上半年关门了,不然可能会亏得更多!”郝睿并不急于马上启动下一个项目,因为现在好的创业项目不多,尤其在下半年进入资本寒冬后,投资人对烧钱模式的创业公司更加戒备。

  最近半年来,郝睿认真研究了雪球网的营运模式,试图寻找还有哪些互联网金融领域尚未发掘,他希望新的创业项目能与消费有一点关系。

  创客们的去留取舍

  “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若干年后,当曾经的创业者再次回望大众创业的当下,是否也会发出冯小刚旧作《一声叹息》中的开场感慨?

  有专业人士在容纳超过1300万人资料的中国人才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年至今有过创业经历的约3万人,大数据分析发现,约63%的创业者在结束一个创业项目后,会重返企业或机构工作,而选择继续创业的连续创业者仅占26%。

  大学毕业后进入北大青鸟,然后创立教育公司,后被大公司收购,然后又加盟巨人教育,继而又再次创业成立三好网,何强可谓“连续创业者”典型代表,尽管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他可转型做天使人,但他更享受创业的过程。

  “多年前,我在这里工作,时隔多年再次搬进了中关村紫金大厦,熟悉的环境很亲切。”何强感慨,但这一次创业与以往不同,要对自己彻底“革命”,将之前线下的实体思维,彻底改造成线上的“互联网思维”。

  在何强看来,2016年是K12在线教育个性化创业元年。线下模式大量资金沉淀在店面及人工的运营成本上,老师所得比例偏少,而线上分成模式正好相反。

  “我并没有发现教育培训行业有什么寒冬,很多机构都想进来。”何强透露。本月初,三好网宣布获得亦庄互联基金领投的7500万元pre-A轮融资,此次融资金额占比不到20%。

  与“连续创业者”何强不同,张磊则选择回归职场。他曾是一款A轮企业服务类型App的联合创始人,公司融资完成后,他选择了立刻退出,并进入国内某一线互联网公司从事开发经理,理由是孩子出生后家庭压力加大。

  “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人事协调、发展不稳定都会让人疲乏,这时融资完成提供了退出的好时点,所以选择退出创业项目,入职互联网公司。”张磊坦言,创业占用太多家庭时间,而大互联网公司的强度则小得多。

  在创投资本由狂热回归理性后,包括张磊在内的很多创客,开始重新理清思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于是,在一番激情创业折戟后,有的重新回归职场,有的物色新的创业项目,有的加盟了新的创新团队。

  过去几年中,互联网领域的创业热浪滚滚,作为理工院校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材生,李楠和郝睿算是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候,不过在全班40多位同学中,目前仍在创业的只有他们几位,多数同学在一番热血后,又重回“朝九晚五”的职场。

  “又是新的一年,不少职场人都在谋求转型,但很多人出去转了一圈后发现,景气的只剩下金融、互联网等为数不多的行业。”前述创业元老告诉记者,资本寒冬之下,不少想“热血一把”的人,此时面对转型、创业问题已显犹豫。

  去年秋天,在成华入职某家创业公司不到两个月,公司宣布裁撤他所在的部门,他只好另找新工作。在短暂的待业期,他向记者反思了首次转型失利的原因,创业公司加班氛围、以及飘忽不定的公司定位,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

  “刚进公司,大家都很拼,老板希望你立即带来效果,但不爽的事情是,还没有等你做好这件事,高层很快就改变了策略,你不得不另起炉灶。”习惯于自由的成华很不适应这种工作状态,现在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找家“大公司”。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