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智能化道路是长征而非短足,企业需谋而后动

2015-12-13 17:13 性质:转载 作者:刘成军 来源:物联网智库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提问:对比德国制造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对此也有过多次讨论,现在国内对于这方面有很大的缺失。真正的工匠精神是“将心注入”,在工作中无我的投入,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境界。而国内“唯快不破”,心多浮躁,如何做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郭朝晖:我国制造业缺乏工匠精神,这与历史文化渊源、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质量管控的法治环境有关。说白了,我们还是刚刚从农业社会走出来的。

  这种状况会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而得到改变。但如果缺乏主动意识,改变的过程会付出重大的代价,包括企业的倒闭。要推动这种改变,国家层面要从加强质量监管、推动教育改革入手。企业则要建立质量第一的价值观、并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意识。

  我曾经在上海交大讲过一个观点:制造转型的重点是两个,一个是提高劳动效率:手段是智能化、自动化和发展第三产业。另外一个是提高质量。最近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质量、满足中产阶层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要真正理解这些问题,一定要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但说来话长。这里没法展开。

  提问:“机器换人”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会持续下去。“机器换人”当然有合格劳动者缺失的因素存在,但据观察,现实中更多的是企业对低成本的无限追求。这是谋求在“微笑曲线”底端实现腾挪。您如何看待各地掀起的“机器换人”热潮?

  郭朝晖:追求低成本不是企业的错误,而是企业的任务。不追求价值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最大的道德是在遵守法律和人类底线的前提下创造价值。而且,机器换人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非传统的、以压低质量、牺牲环境、压榨劳工为手段的低成本战略。

  研究一下中国的人口就知道:未来的自动化水平提高,本质上是缺少劳动力导致的;不一定是企业主动要做的,是不得不做的。两年前,自动化博览约我写篇文章,我记得题目好像是:未来十年是自动化黄金十年。就是基于中国人口问题作出的判断。

  提问:未来十年,正是大量企业从工业2.0向工业3.0迈进的关键周期,也是中国制造业提升自动化水平的黄金十年。在投入产出、设备维护等方面有哪些误区?如何绕开这些误区呢?

  郭朝晖:1、自动化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不要盲目追求先进性。2、设备价格要用全生命周期的观点来看,不要贪图购买价格的便宜。3、设备维护是个重要问题,自动化程度越高、对质量要求越高,重要性越大。我这里提醒各位:未来的企业一定要靠质量取胜。过去,有些企业把“质量第一”写在墙上,但这是给客户看的、甚至是欺骗客户的;今后还不重视质量,就要把自己骗了。

  提问: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方面,政府根据阶段首先进行试点和标杆项目打造,并根据试点经验总结后再推广。大型民企如三一重工等也在按照市场规则在有侧重地推进。对于国内智能制造的推进有何担心?有哪些可能的风险需要提前防范?

  郭朝晖:我最担心的事情,是“贴标签”式的智能制造,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顶层设计。这样做出来的智能制造系统,很可能就像有一个木板高低不同的“木桶”,不具备经济性。

  另外,我们的文化中缺乏认真、严格、执着的精神,不喜欢基于数据的工作方式、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这对推进智能制造也是很不利的。

  提问:企业作为推进智能制造的主体,目前来看,并没有很好的方向和切入点。对于这场迎面而来的新工业革命,除了技术方面的考量,您还将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等因素纳入统筹思考范畴。为什么会进行复杂化思考?

  郭朝晖: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认为:只有将发明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才能算是创新。所以,谈创新必然谈经济。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性往往是矛盾的。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成百上千的社员拿着锄头箩筐去参加水利建设。他们为什么不用挖掘机呢?要知道:一个挖掘机的工作效率,能够抵得过几十个壮劳力。道理很简单:没钱、买不起。如果一个农民要自主研制挖掘机,有必要吗?显然没有必要。所以,经济落后的时候,采用高技术往往是没有必要的。

  这样的矛盾,在当今的中国还是普遍存在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当然,在经济现象背后,是人口、社会、政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改变,会改变经济运行的规律。

  要推进技术进步,必须学会利用市场。通过制定合适的市场规则,让市场推进创新。这一方面,我国差距太大。喜欢对科研的直接投资,最后的结果往往背离初衷。对此,美国人很有经验,值得参考。

  工信部安筱鹏司长有个很有见地的观点:美国的制造业为什么回归?本质原因是金融危机后,美国加强了对金融的监管、赚钱困难了。于是,资本大鳄开始投资制造业。这就是通过法治影响市场,通过市场影响经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的近忧是昨天缺乏远虑的结果。看得远一点,才能知道哪些是发展方向、哪些是泡沫。不看政治、经济、社会,就看不到技术发展的趋势,眼光就是看不远的。

  提问:大企业有建立生态和开发平台的能量和号召力,推进工业4.0方面看上去更有优势,也更顺利些;那中小企业在工业4.0时代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郭朝晖: 小企业的优势是反应速度快,特别适合在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优秀的小企业会有更多的优势。我年初参观过一家企业,一个感觉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条件比较好。当然,能否抓住机会,最关键的是靠优秀的企业家。

  提问: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未来最大的智能装备应用之地。丰富的应用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他国无法比拟的工业大数据。要充分挖掘工业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企业方面要着手开始哪方面的行动?要注意避开哪方面的陷阱?

  郭朝晖:大数据技术的推进,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来决定。用大数据之前,先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说话,就要有高质量的数据作为基础、还要知道数据会说假话。所谓数据高质量,不仅是精度高,更重要是数据的完整性要好。片面的数据,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

  现在关于大数据的畅销书,主要是针对个人大数据的。针对工业企业的理论总结很少,而且很多总结得不好。我个人认为:工业大数据和商务大数据的使用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切忌将商务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生搬硬套到工业大数据。

  如果把现在流行的说法用在当前的场景,大数据分析创造价值是要碰运气的、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专家自己没有做过,体会不到。我的一个初步判断是:现在有些畅销书、学术界的观点,可能只适合高大上的企业。有些案例,如飞机发动机诊断,或许只适合GE、西门子这样的超级大企业。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我一直觉得,中国企业最需要改进的是管理,其次才是技术。管理不到位,再好的设备和技术也发挥不出来。我个人认为:工业大数据在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企业管理往往是我国企业最严重的短边。我分析过一个企业,大数据及相关配套技术能创造的价值,可能超过其利润总和。相当的惊人!

  大数据很重要,现在很热,但我觉得是过热。如果大家都不清楚怎么做,连菜场大妈都在谈大数据了,这不正常。要用好大数据,一定要深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不要盲动。

  提问: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主题“两化融合”在我们国家和推广多年,但总体成效乏善可陈,智能制造时代推动下,国家倡导“两化深度融合”,在您看来,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面临哪些难点?

  郭朝晖:做好信息技术,很早就有所谓“一把手工程”和“二把手工程”的说法。

  所谓“一把手工程”就是公司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推进会涉及到大量的部门和个人利益。没有一把手的强力推进,这些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所谓“二把手工程”,指的是要有真正懂得公司业务、深刻理解IT的公司高层领导直接领导IT项目。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有种说法:搞好信息系化,企业里至少要有一个明白人。这个看法看似可笑,其实没那么简单。

  另外,信息化要破除部门之间的围墙。所以,信息化应该通盘考虑、要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去考虑。

  提问:两化深度融合与工业4.0所倡导的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郭朝晖:工业4.0要推进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产品的数字化描述要在用户的参与下完成,然后交付企业进行生产制造,最后相关信息用于产品的使用、维修、维护过程,直至报废。相关过程的信息集成就是端到端集成。

  个性化定制的生产组织很困难。很可能导致质量下降、效率的降低、能耗的上升。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智能化地安排和组织生产。这时,必须把合同订单信息、生产制造信息、设备状态信息、工艺参数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集成起来,进行智能化的动态调度。这就是信息的纵向集成。

  提问:有“工业4.0教父”之称的孔翰宁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说:“今天发展工业的准则是,数字化一切可以数字化之物,并由此开辟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数字化是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是进行集成和互联的“共同语言”,但开始的“数字化战略”落地并不能带来对等回报和价值投资,如何权衡投入与收益的关系,把握好原则?

  郭朝晖:越是长远的计划,越是应该谋定而后动。孙子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在我看来,应本着长期规划、分步实施、价值驱动的原则推进,小步快跑为好。

  这时,公司战略和顶层设计很重要,信息技术如果没有战略和顶层设计,就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