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新工业革命“新”在哪儿?
提问:关于工业4.0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系,目前多几种不同观点共存。不知您如何理解两者关系?您认为工业4.0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
郭朝晖:我把工业4.0当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简称。当然,现在面临的工业或技术革命应该算第几次有不同的说法,如第二次机器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变革与创新浪潮等等。从大处讲,工业4.0最主要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特别是老龄化问题的推动,一个是ICT技术发展的拉动。
提问: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新一代工业革命,您认为它“新”在哪里?它是否已经来临?
郭朝晖:我个人认为,工业4.0的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全方位的智能化。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要应对这种挑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数字化,尤其是知识的数字化。
提问:其实,当工业4.0概念从德国传导到国内时,很多人都以为只是炒作概念,因为对于我们制造基础来说,工业4.0所描绘的场景和愿景确实太遥远。记得您提出过引入“场景”概念去解读这个事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跟我们讲讲如何理解工业4.0。
郭朝晖:工业4.0的实践一定是从部分先进企业开始的。狭义的工业4.0或许只适合部分先进的、工业3.0的企业。这类企业一定要有较好的基础,比如:高度重视质量、高度自动化、精益的管理。这时,大数据、设备智能维护等技术的必要性和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否则,先进技术很可能变成“锦上添花”,难以落地。
我们刚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来,国情与技术先进的德国不同。一个技术能落地,关键是和国情结合,能够创造价值。显然,没有经济价值的支撑,任何新技术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提问:我有一个观察,就是由于人们对工业4.0的描绘和期望,又促使我们去回看和重新定义之前的概念和其价值内涵,如信息化或者说数字化、物联网等。这两者都被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也将得到更高的重视和发展。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郭朝晖:工业4.0的体系,为这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创造价值的系统性逻辑。故而能够帮助企业将先进技术落地。过去的概念,则相对碎片化。工业4.0的可贵之处,就是提出了体系性的设想。客观来讲,工业4.0技术体系里所用到的部分技术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并且已有相关的实践活动。
从源头理解智能和智能制造
提问:有一个基本共识是,工业4.0还是愿景,距离规模化产业化实现距离还很遥远。而智能制造是可以预期的未来,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您觉得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型,它们有哪些本质的不同?
郭朝晖:与传统制造模式相比,智能制造重视数字化、网络化。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差异。我觉得,要从DIKW体系的角度,全面看待数字化。
有一个观点供大家批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的智能制造,就是将来源于互联网、物联网等数据(D),转化为可以使用的信息(I),驱动模型化的知识(K),在生产制造、研发服务、销售采购等流程中产生决策行为,比如管理和控制,体现智慧(W)。按照这个逻辑,机器就能够过模型化的知识接受信息。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使用的知识主要来自人而不是机器自学习;信息是用来驱动知识的;数据是用来构成信息的。
提问:“智能”在英语中有多个不同的单词来描述:例如,工业4.0体系多用“Smart”描述;工业互联网论述里多用“Intelligent”表述。两者有何差别?是否可以初步对“智能制造”下个定义?
郭朝晖:我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二者的差异,目的是不要被传统的概念混淆思维。“智能”的内涵历史上就争议很大。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智能,就像盲人从不同的角度触摸一个大象。
Intelligent对智能的理解偏重于机器“会思考”、“会学习”这类高大上的、以知识的推理、演绎为特征的智力活动。理论界的代表学派分别为计算机学派、生理学派。
这两个学派的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是“人工智能”的主流学派。然而,对本次智能制造学派贡献最大的,恰恰是另一个学派,即控制论学派或行为学派。在我看来,这个学派把智能理解为“耳聪目明”、“见多识广”、“灵活反应”,常用Smart来描述。
Smart的“智能级别”可能相对较低,但却对应普通劳动中体现的智能:比如,操作机器、分拣货物、订立合同等。所以,推进这种类型的智能,有助于人类摆脱单调、无聊简单劳动。这种智能的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生产力进步的意义非常重大。我甚至开玩笑说,这是迈向共产主义的一步:人们不喜欢干的活让机器去做,人去做喜欢做的活,比如去做董事长、总经理.....
信息为什么能带来智能呢?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巴菲特被称为股神、拥有高级的智能。但是他炒股的业绩比不上台湾的吴淑珍和大陆的一些官太太们。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拥有信息。显然,推理也好、学习也好,都是为了减少认识中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有了可靠的信息,可以直接将学习思考过程“短路”掉,直接降低了不确定性。所以,巴菲特比不过吴淑珍。
在工业4.0的白皮书中,将智能制造定义为“用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创建的智能制造体系”。这个定义抓住了本质,但略显单薄。我国智能制造领域著名专家宁振波先生将智能制造定义为:“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制造的基础,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形成人、机、物的交互与深度融合,使设计、工艺、实验、生产、保障管理等阶段的智能化成为现实。”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
2025-04-13 09:00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