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他们“为国接盘”的时候到了

2015-10-05 21:12 性质:转载 作者:凤凰财经 来源:凤凰财经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鉴于人口结构变迁的不可逆性,人口红利在短期内的不可重复,人口红利的时代切换的确亟需直面。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崛起源于对农民工的剥削:从毛泽东时代的一次剥削——为满足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需要,利用剪刀差剥夺农业部门剩余来供给重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资金;到城市化的二次剥削:征用农村土地,将农民赶进城、赶上楼,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农民工用勤劳、汗水甚至是不公平待遇,完成中国崛起的原始积累。

  不过,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农民工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不断出现的“用工荒”折射出其在人力市场的“香饽饽”地位,和大学生的“白菜价”相比,农民工可谓“完胜”。

  缘何“剥削”对象由“田间农夫”变成了“天之骄子”?“剥削”对象变迁,折射出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阶段转化。

  一则,就全球产业转移而言,生产要素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低端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都是大势所趋。“将工厂开到家门口”是全球战略转移的结果。富士康的大搬迁就是象征性事件。

  二则,就工业化的阶段而言,在工业化初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会带来低端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及就业大幅增加,如东亚各国起飞的过程中,保持了相当低的失业率,低端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参与度较高,但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低端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便会逐渐消失,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房租涨价和周边东南亚地区等更廉价劳动力的挤压效应之下。

  三则,就城市化的阶段而言,目前大型城市对于农村年轻劳力的吸附基本完成,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很难参与更深入的产业升级。无论是科技园区、生态园区、高端制造等都需要大量职业型、技术型人才,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显然无法匹配产业升级的用工需求,而面大量广(每年上市规模达六、七百万)又价廉的大学毕业生,自然成为了下一个极具挖掘潜力的“人力资源池”。

  鉴此,“剥削”对象的切换实际上是时代背景的切换。对于国家而言,低成本时代已行将就木,可供“剥削”的廉价劳动力也已由竞争优势变为了转型瓶颈:

  一则,廉价劳动力导致中产阶层难以成型,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民资还是国资,廉价劳动力的组织者或使用者,所提供的低微收入,都间接使消费型社会“胎死腹中”。

  二则,廉价劳动力使得产业升级匮乏动力:资方盘剥劳方,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丧失了动力去搞升级。

  三则,廉价劳动力致使经济结构持续失衡:财富在通胀中从贸易顺差国流向了贸易逆差国,由穷人流向了富人,反而拉大了结构性失衡。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国际经验也表明,当前西欧多国老龄化水平超过20%、日本高达23%(接近于2050年的中国水平),却并未出现“工作找人”的劳力短缺,相反依然是“人找工作”的岗位紧俏。原因正在于,这些发达地区顺利通过科技进步,使经济不再依赖甚至排斥低端劳动力的增长。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反倒可能在较长时间看来是催生产业升级、缓解就业压力的“福音”。因此,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为“危”,但若能以此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无疑将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