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面对技术的引领
最近几天,很多媒体人士都在传播一条老调重弹的新闻,说的是机器人会写新闻稿,今后可能要抢记者的饭碗。有人看到这条消息后调侃说“已经哭晕在厕所”,危机感很快蔓延。机器人真的会抢记者的饭碗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圈内圈外反响截然不同,圈内人相对悲观,不少人信以为真,从中感受到危机,这很大程度上受到“标题党”的影响,对危机的想象大于客观事实;而熟悉机器人技术的专家则一次次地打预防针,表示机器人将来不可能彻底替代人,记者们大可不必担忧。
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回顾它的“走红”历程,其实最初它是带着使命而来。前些年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农民工返乡现象极为普遍,沿海地区工厂用力成本大幅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受到期待。这样的社会背景注定了它和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不像过去工业革命时期那样,工人们因为机器替代人力而对机器产生抱怨情绪。总体来说,人们讨论它的时候,从来不会担心它会威胁我们的饭碗,相反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此番“机器人写稿”上热搜,也逼得新闻媒体再次审视自我:作为传声筒的职能必将随着技术的革新逐渐退化,但价值、审美功能却应该相应提升。
按照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信息的采集,第二个就是加工,还有个更深度的功能是价值上的研判。前端的采集和加工很多东西确实是可以机器化的,不涉及到审美和判断,当机器出现了之后,我们前端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它又为后端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媒体并不是简单地搬砖,媒体真正的价值在于向人们呈现有意义的信息,而意义本身不是可量化的,是与价值世界密切相连的。
简单的说,未来“消息”和“作品”的背后也许会存在不同属性的生产者,前者是机器人,后者是人。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技术革新会引领我们走向何方,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面对。我们如何配合技术进步,去迎接这一场社会的变革,才是关键。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
2025-03-08 11:38
2025-03-08 08:52
2025-03-07 10:19
2025-03-07 09:29
2025-03-06 14:03
2025-03-03 08:32
2025-03-02 08:21
2025-02-25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