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记者:近些年随着中国外贸的增速不断下滑,外贸经济的贡献率也正在减少,有论调认为中国的外贸作用正在逐渐弱化。请问,新时期如何看待外贸的作用和重要性?
支陆逊: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外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走过了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强与世界经济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推动了经济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8%左右,有力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二是扩大了就业。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1.8亿左右,使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口红利,创造了国民福利,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城乡统筹发展。其中加工贸易直接带动就业4000万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
三是缓解了资源制约。我国耕地、水、矿产、森林、能源等人均水平都只有世界的1/10-1/2,进口不仅保障了国内市场供应,也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据测算,我国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节约了10亿亩耕地。
四是充实了财政收入。关税、海关代征增值税与外贸直接相关,当前外贸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五是推动了产业升级。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制造国,部分产品和领域的制造、设计水平跻身世界一流。举一个例子,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方式逐步由OEM(贴牌代工)向ODM(委托设计)+OBM(自主
品牌生产)转变,ODM+OBM生产方式的比重由2010年的42%上升到2014年的66%。2014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拥有品牌总数2000多项,比2010年增长63%,对产业升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认真履行承诺,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
七是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外贸作为推动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对发展与各国的经贸合作、形成我国对外关系新格局和助推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表明,外贸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是促转型、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在当前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必须努力保持我国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际商报社记者:国际产能合作正成为中外打造互利合作升级版的突破口,此次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能否请您介绍相关情况。
支陆逊: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为“走出去”协调机制的牵头部门之一,近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是非常有成效的。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028.9亿美元,是2002年的38倍;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达2.1万亿人民币,其中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约1100亿美元。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政策配套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简政放权,提高企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近日,商务部修订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将来的管理模式是“备案为主、核准为辅”,进一步释放了企业境外投资活力。
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手段,把我们的金融优势和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推动电力、铁路、钢铁等行业对外投资合作。
第三,推进双边合作项目。设立并培育境外经贸合作区,引导更多项目进入合作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四,利用双边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商务部在国外的200多个经商机构,搭建平台,帮助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重要行业的企业来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在技术、贸易、设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第五,强化公共服务。开展国别政策和市场的深入分析,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别行业指引,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
谢谢大家。
杨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