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商务部召开《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专题新闻发布会

2015-06-01 07:50 性质:转载 作者:中国工业新闻网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意见》分为9部分,共32条。第一、二部分,是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提出了“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开放引领、互利共赢,内外联动、持续发展,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夯实基础、重点突破”的5条基本原则,明确了到2020年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目标。第三到第八部分,是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主要任务。《意见》提出了六大任务,一是大力推动外贸结构调整,优化国际市场、国内区域、经营主体、外贸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发展服务贸易;二是加快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新型贸易方式,加强区域开放载体和贸易平台建设;三是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深化贸易合作,大力拓展产业投资,优化周边经贸发展格局;四是努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加快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五是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六是完善政策体系,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完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第九部分是组织实施。
  下一步,商务部将按照《意见》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分工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同时制定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行动计划,出台具体工作方案。我们也将推动和指导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相关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加快推动外贸竞争新优势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以上是文件有关情况的简要介绍。谢谢!
  杨宓:下面大家开始提问,考虑到时间关系,请每位记者只提一个问题,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名称。
  中央电视台记者:支司长刚才说《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我想请问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支陆逊: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提升我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概括起来就是:基础好、意愿强、前景广。
  第一,我与沿线国家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有着坚实的基础。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近年来,我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经贸合作水平日益提高。2001年至2014年,我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速达22.2%,高于我国外贸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同期,我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占我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6.2%提高到26%,占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是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
  同时,我国的产品、产业、企业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能为我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2014年,我国已有56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此外,近年来我与沿线国家在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还开展了很多贸易促进活动,搭建了多个有效的贸易促进平台,为我与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沿线国家与我深化贸易合作意愿强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沿线国家反响强烈,一些国家正在着手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有效对接,有的合作项目已经有了成果。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已签约待融资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项目超过200个,合同金额约800亿美元,其中近50%来自沿线国家。
  我们将鼓励电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还会支持轻工纺织、食品加工企业到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的沿线国家设厂,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为所在国带来税收、就业,帮助其实现产业升级。
  第三,我与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同时,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我们与他们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工程承包和投资设厂等方式,用我们的优势产业来支持沿线国家的发展。我们还将加强境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聚集区,提高沿线国家工业水平,带动他们的工业化进程。
  瞭望周刊记者: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内涵是什么,与传统优势相比有什么不同?
  支陆逊: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和新优势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两个优势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要从中国外贸发展的历程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在国际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3.87%提高到2014年的12%,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我们应该看到,外贸的大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靠内外生力量实现的,目前的出口总量还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产业真实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还有相当的差距,我国外贸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走的是一条靠低成本大规模快速扩张,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粗放式增长路子。外贸传统竞争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要素的低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和环境成本。1995-1999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劳动力成本为729美元,是美国的1/40,泰国的1/4。外贸的发展依靠拼规模、拼价格、拼体力、拼汗水,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营销体系、缺乏品牌影响力,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出口的基础还不牢固,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的时期,在我们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要保持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新形势下,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体现“四个特征”,实现“五个转变”:
  “四个特征”,一是体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竞争优势构成。过去30多年中国外贸发展,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的支撑,新形势下,我们更多地要注重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新要素,提高我们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二是突出优势构成的系统性,外贸竞争新优势既包括生产要素、国内需求、产业聚集、技术能力等,也涉及经济的开放度、流通现代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创新,甚至还和国家的价值观、文化、历史这些因素关联,这些要素共同系统地集成外贸竞争体系。三是发挥产业升级的引领性。外贸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产业基础上的,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了外贸的竞争优势。新形势下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以推动国内产业竞争力来提升推动外贸的发展。四是重视企业竞争的主体性。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企业活力,中国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们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化,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研发、营销网络、服务等方面,和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推动企业国际化,培育更多的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
  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二是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三是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推动营商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变;五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由遵守、适应国际经贸规则为主向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订转变。
  这是我们对传统优势和新优势的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