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读书有用:好产品该是好作品

2015-04-06 19:37 性质:转载 作者:顾文豪 来源:中国经营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苹果的Apple Watch一经问世,迅速吸引广大拥趸的眼球,《纽约客》杂志亦刊发关于这一产品设计的深度报道。如我这般技术白痴,对于所谓...

  苹果的Apple Watch一经问世,迅速吸引广大拥趸的眼球,《纽约客》杂志亦刊发关于这一产品设计的深度报道。如我这般技术白痴,对于所谓电子产品的功能往往不甚了了,但作为资深外貌协会会员,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当然是我购买产品时的一大参考指标。这倒使我想起一则不言而喻的常识,一项出色的产品也该是一份杰出的作品。

  事实上,设计无所不在。不论是我们日夜居处的家庭环境,还是工作空间、商场超市,抑或林林总总的琳琅商品,我们不断通过设计一个个产品来重置我们身边的环境,以便让生活看起来更有趣,更符合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果我们稍稍将眼光放宽一些,那么不妨说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法则与生活方式,也正是软性意义上的“设计”。

  因此,我特别认同BBC的系列节目“大设计”所传递的文化理念,在《大设计:BBC写给大众的设计史》一书中,作者彭妮·斯帕克不仅强调设计之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她提醒我们“我们曾经用过的、至今还在使用之中的设计及生活方式,是由我们自身的各种活动决定的”,“设计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反映,是在各种文化信息背后的强大驱动力之一”。

  让我们援引一些简单的例子吧。当托马斯·爱迪生将电灯引入室内生活,其意义不仅在于替代了传统的煤气灯照明,而是将人类的家庭生活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电力时代。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家用电器的产生。1932年乔治·加沃迪发明“角度平衡”灯具,生产出了经典的1227铝制台灯,如果说爱迪生的灯泡是君临万物不可更动的,那么这款产品则通过光源的调整,让光束照亮不同角落。而它的经典造型,熟悉电影的朋友都将在皮克斯动画的可爱标识中一窥它的身影。德国著名设计师戴特·拉姆斯的经典设计诺基亚6110则几乎风靡全球,在大小、重量和电池续航力方面的出色表现,使得这款经典手机成为一个时代的手机记忆。而20世纪初美国著名设计师亨利·德雷福斯则将高速交通工具由空气动力学所决定的流线型造型运用到了静止的现代家用电器设备中,诸如著名的1948年为通用公司设计的胡德森火车头电熨斗。而他为纽约中心铁路设计的穿梭于纽约格兰特中心车站以及芝加哥拉萨勒街车站的特快客运列车,外加他设计的全新的普尔曼卧车餐车,都已然成为20世纪的设计典范。

  这些无形中悄然改变我们生活的产品无一不是优秀的设计作品。按照斯帕克的观点,“设计”与“艺术”不同,设计更多需要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人们对审美、制造、购买及使用等诸方面的关注联系起来”,较之艺术,它与市场的关系更紧密,与商业的关系也更暧昧,它的本质仍然是“大规模生产和大众市场”。换句话说,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改变日常生活的同时,力争卖个好价钱。

  如果说斯帕克的《大设计》是对西方物质设计文化的一次巡游,那么英国社会学家阿德里安·福蒂的《欲求之物》则探讨的是1750年以来的产品设计与时代社会的复杂关系。

  譬如,从20世纪开始,人们对家居生活的洁净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英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产阶级家庭已开始普遍使用连接水源的浴缸。初期,这些浴缸还被包裹在各种木质材料中,但人们相信这种设计无法确保卫生与干净,由此逐渐采用白色陶瓷铸铁设计,到上世纪30年代左右,浴室墙面开始贴有瓷砖。更有趣的是,出于对洁净卫生的无比关注,室内设计的各项指标也必须与此目标相符合。诸如抽水马桶必须是白色的,冰箱也须是白色的,地毯应该是能被移动的,以便清洗,带有床幔的床被批评为不利于空气流通,钢制与玻璃器皿更受欢迎,吸尘器的发明让人们终于找到了与弥漫在空气中的灰尘作斗争的武器,而卫生间里的肥皂粉、洗涤剂和除臭剂也应运而生。正如作者所言,对于实现更高的卫生水准,商业要比卫生学家的大吼小叫来得有效得多。经过有效设计的商业产品,比起那些枯燥的卫生训诫要更易为人吸收,尤其是这些产品的美观造型让何为清洁成为触手可知的具体形象,由此让忽视清洁成为不容饶恕的可耻行径。

  设计既然可以达成一个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反之,我们也可通过设计来窥探时代风尚的演变。比方说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女性如何展现或遮蔽自己的身体,这不仅是所谓时装的故事,更是人类审美和道德演变的故事。譬如德国学者爱德华·傅克斯在《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一书中记录的袒胸装,利用胸褡尽量把胸部往上衬垫起来,领口也开得极低,相传17世纪的女人“希望领口至少能让男人的两只手很容易伸进去”。根据傅克斯的记录,18世纪的欧洲女性认为教堂是最好的显露自己胸部的秀场,因为“在教堂里下跪祷告时,别人很容易窥见她们胸衣里面的部位”,于是常常惹得那些牧师怒火中烧抑或欲火中烧?袒胸装之外,还有经常在电影里瞧见的钟式裙,据说这箩筐般的、没有腰身的玩意起初曾被上流社会女性用于隐瞒身孕,在那个避孕措施并不有效、风流韵事却层出不穷的年代,婚外孕是常有的事。而钟式裙与紧身褡的组合,使得女性身体被截然一分为二——胸部与下身。更有趣的是,紧身褡意在显扬女性胸部,而钟式裙却全然遮蔽了下身的线条,好比一口金钟罩,让人完全无法稍窥一二。这种上下身的强烈对比,在暴露与遮蔽之间制造出某种精致的平衡,足以惹得男性想入非非了。傅克斯还提醒我们,整个17、18世纪都是禁止穿内裤的,只有垂垂老矣的老太婆例外,或者骑马时,女士才会穿上内裤。

  设计包装的是产品,却无意间揭开了人们对于所在社会的道德问题的看法。我想任何好的商业设计真正吸引人的部分,并不完全在于它的外观,而是以惊艳莫名的设计心思去逗引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有感知过身体的与心理的需求吗?我们丧失了对贴身之物的想象力了吗?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