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企业“走出去”的机遇、风险及对策

2012-06-04 09:49 性质:转载 作者:和讯网 来源:和讯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走出去”的风险

  1.企业的规模较小,融资能力较低,抗击风险能力低。

  除个别较大企业外,我国海外企业普遍规模弱小。据商务部统计,3439家样本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为965万美元,其中资源开发类企业规模最大,而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还不足百万美元。同时,受企业资产规模、海外融资权限、母公司投资能力以及资本流出等条件的限制,企业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使许多海外企业长期形不成拓展市场的能力。

  2.企业在海外市场“内战外打”,低价恶性竞争。

  国家层面上“走出去”战略布局缺乏系统研究和统筹协调,由于缺乏政府统一协调,企业在海外市场“内战外打”、恶性低价竞争问题严重。某些竞争者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低价恶性竞争,对自己国内竞争对手进行非正当的刻意打压,没有形成协调合作作战,往往是“省自为战,市自为战”,更多的是考虑部门与地方利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双方的利益, 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并严重破坏了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走出去要有资质和门槛要求,否则,在国外表现在投标价格上的无序恶性竞争,让中国企业在海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3.金融危机加剧了某些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更大的社会和政治风险。

  为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各国法律对外商投资均有严格规定。除此之外,随着东道国政府政权更迭或政策变化,一国对外投资还可能面临战争、征收、国有化以及恐怖活动等政治暴力事件的威胁。在中国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占很大比例,这些发展中国家政治风险相对较高。由于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的发展相对滞后,绝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海外投资保险安排,这使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的政治风险无法合理分散和规避,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某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矛盾冲突频现,加剧了海外投资者的社会政治风险。

  4.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需要大批高级的金融、科技、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外语,还要通晓国际法和国际商业惯例,通晓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我国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明显障碍。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还带有很多国内市场上习惯的做法。这种运作与国外的法律和商业习惯格格不入,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商业信誉的问题,一家企业出了问题使众多的企业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国际化的企业进一步适应国外的法律和文化,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首先就是要加强海外经营人员的培训。企业的盈利要为人才储备提前做好准备。

  对策建议

  1.建立国家层面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

  国家在企业走出去中应制定战略性规划,统筹安排,建议成立一个综合的战略研究部门,研究和分析未来10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摆脱上层热、中间冷、下层不知道怎么办的信息不畅的局面。此外,政府应加强和相关国家在政府层面的交流,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可以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出了问题能及时解决。目前我国的政策仍以应对为主,应加强主动性和应用型,以我为主,对我有利。加强走出去五大体系的建设:政策支持体系、金融保险支持体系、法律体系、人才支持体系、风险管控和预警机制体系。

  2.建立行业协调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企业服务,给企业提供咨询,不能让企业单打独斗,摆脱企业在海外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