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物流业已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物流已不再是讲台上的演说,而是一种伟大的实践。这种实践,以不可阻挡之...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物流业已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物流已不再是讲台上的演说,而是一种伟大的实践。这种实践,以不可阻挡之势横扫中国大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近日在第四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中用“中国物流业春天来临”来形容中国物流业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国人的创造力在物流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活生生的体现。丁俊发表示,2005年中国物流业呈现以下几大走势。
发展环境更加宽松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以后,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已经全面放开,中国物流业将会更加开放,物流发展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
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发改委、商务部等13个部委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成。2005年5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从此,中国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组织保证,理顺了领导关系,使中央政府的各部门与各级政府逐步形成
合力。2005年9月22日,由国务院批准召开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全国物流发展工作会议,共商中国物流业发展大计。
丁俊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只有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才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物流”延伸。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物流企业,都要明确市场定位,在专业领域创新管理和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有条件的都要做大做强,尽快提高我国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
国际巨头加速进军中国市场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定,到2005年底,中国应修改相关法规,取消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所有权的限制。中国物流市场对外的全面开放,将使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国际物流巨头在2005年加速进军中国市场。
然而,一些外国物流企业认为进入中国市场自行建立网络很难,尤其是在中国的内地。为此,他们更倾向于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以建立合资
公司的方式,快速、简捷地进入中国市场。外国企业尤其重视中方合作者与政府的关系,希望借助中方企业促进政府对合资项目的初期审批,并确保合资公司在未来能够继续获得必要的运营许可,尤其是在运输方面。
第三方物流企业步入快车道
丁俊发认为,物流需求的增长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扩张式发展,目前中国已有上万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了四大板块:从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远物流等;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物流企业,如
美国总统轮船等;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等;工业与流通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等。
丁俊发表示,2005年中国形成公有制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与外资(含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以后5至10年内将形成10个左右全国性的中国物流领军企业,并开始走向国际。
民族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据初步统计,物流主营业务超亿元的已有近百家,超十亿元的有60多家。如中远、中外运、中海运、中储、中邮、五矿国际、宝供、南方、大田、锦程国际、远成、华宇、南粤、嘉里大通、中铁、海尔、
福田、安吉天地、传化、宅急送、招商局物流等等。
经过5至10年的努力,中国将形成自己的物流航母并走向国际。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正在改变,物流外包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前提下,物流企业正从功能单一的初始阶段向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服务迈进。
2006年任务紧迫
当前,物流有效需求不足与物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丁俊发认为,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下面几个紧迫任务:
按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苦练内功,加快自己的发展,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从小打小闹向规模发展,从小整合向大整合发展,从区域性向全国性发展,从不规范向规范发展。 要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发展模式把自己融入供应链。
要创自己的
品牌
随着中国市场全面开放,跨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网络、低成本和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中国获得较快发展,中国物流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那些拥有完备物流网络、物流成本较低、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赢得客户的青睐,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相反,那些不具备网络规模优势、运营成本高昂和对市场不能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逐步被兼并、重组或淘汰出局。
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由大中小组合的,物流行业也是一样,“我希望通过10至20年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民族物流航母走向国际,对这一点我充满信心。”丁俊发表示。
责任编辑:信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