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盛行引爆了一个热词:工匠精神。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微博之夜-正和岛夜话”期间,董明珠、周鸿祎等企业家围绕这一话...
“中国制造2025”的盛行引爆了一个热词:工匠精神。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微博之夜-正和岛夜话”期间,董明珠、周鸿祎等企业家围绕这一话题大发感慨,之后,“工匠精神”如春风拂过,迅速遍及各行各业。告别速度为王,挖掘机配件厂家在内的工程机械需要工匠精神
制造业尤甚,一时间,大家言必谈及,且无不推崇备至,仿佛顷刻间,“工匠精神”摇身一变,成了“救市良方”。 那么何谓“工匠精神”?其意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甚至更高。这一点,恰恰是过往几十年里,速度为先、追求“大跃进”式扩张的中国制造企业们所欠缺的。
其实国人对于“工匠精神”的推崇早已有之,这点从“手工打磨的欧系名表、名车等无论多高的价格,在中国总有市场”便可看出端倪。不过推崇是一回事儿,行不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儿。但今年以来,“中国人疯抢
日本马桶盖”事件的引爆,却令企业们的态度开始有微妙的变化了!
如果说以往的名表、名车涉及到的是高端消费领域,中国制造企业们大可跳出,转向更多的其它领域,那么手机、马桶盖这种大众消费,无疑便让中国制造企业们直接感受到了不可回避的正面冲击。
更为重要的是,“马桶盖”事件充分表明,中国消费者已经愿意为品质买单,而“中国制造”某种程度上已经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产品品质需求。所以,唤醒“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其实已经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显然,在这种大潮中工程机械行业难以置身事外。 同样是在“微博之夜-正和岛夜话”期间,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发言称,“(当前)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要忘记速度为王,追求工匠精神。”
向文波称,因为处在了伟大的时代,中国的很多企业就像是“闯到了风口上的猪,因此飞了起来”。但是再往前走,就不能搞机会主义了,必须扎扎实实,以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把自己经营好。
无独有偶,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行业内另一巨头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亦强烈呼吁中国制造业唤起“工匠精神”,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
詹纯新认为,“工匠精神”是
中联重科领跑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面对全球市场,尤其是要求苛刻的
欧洲市场和制造强国日本市场,我们始终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全力以赴做出中国工程机械的最高品质。”
事实上,由于“工匠精神”欠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多年来早已尝够到了苦果。
据了解,由于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加上企业和工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有缺失,急功近利,只注重效益和产出比,不追求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极致,因此很多工程机械产品(尤其是核心配套件)“设计出来了,却造不出来”,“具其形而难有其神”,细节上看似细微的差距却导致产品功能、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差距明显。
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突飞猛进的黄金十年中,由于市场供不应求,这种产品质量上的差距对企业销售的影响很小,然而进入市场收缩期,企业间竞争加剧,质量上的差异便有可能成为横亘在企业面前的生死门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