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制造业:用标准为创新奠基

2016-04-28 06:53 性质:转载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核心提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及发达国家一半■低标准挤压创新动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中国企业正...

  核心提示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及发达国家一半

  ■低标准挤压创新动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企业正在为标准太低导致的低水平发展“埋单”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列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标准化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关键一环。在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标准化将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哪些作用,如何用标准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

  1.为何企业创新却吃亏

  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而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5%至4%。2015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0%,但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中国经济近几年之所以出现下行趋势,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造成的。”在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邵宁看来,“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扭转下行趋势、实现中高速增长,必须培育出附加值更高、有足够市场规模的新产业。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开发技术、开拓新市场,将国民经济增长带动起来。

  在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各界共识,中央层面更是将创新驱动放在了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我国研发经费总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数据显示,大中型企业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不到30%,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跟踪、模仿制造以及低端加工制造和低价竞争阶段。

  专家认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需要人力、资金等投入成本,创新产品也因此价格相对较高,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产品标准相对较低甚至空缺的市场环境下,技术含量低却占据价格优势的落后技术产品大行其道,严重挤压了创新产品的市场空间,“劣币驱逐良币”,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广东陶瓷行业协会理事罗杰对此体会深刻,“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或相关技术标准太低,加上技术专利保护的力度严重不够,谁都可以在市场上存活,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卖,永远只能是创新企业却吃亏,从而,造成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低技术层面就可快速实现市场扩张,使得企业对技术创新缺乏耐心。然而当前随着需求侧发生变化,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低端粗放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