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发布 机器人 产业发展5年规划 突破十大产品、五大关键零部件
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机器人从来不乏资本和行业的青睐。然而我国机器人产业却一直面临“不差钱”但缺技术的尴尬。
4月6日,工信部官网显示,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亦创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这份机器人产业的五年规划特别重视关键零部件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突破。这也是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面临的难题。”
《规划》列举的五项任务中,前两项分别是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以及突破高精密减速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
生产环境和工艺链条有待提升
当前机器人产业热潮正劲。然而,在一次机器人关键技术研讨会上,研发生产机器人零部件的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子康却坦言:“如果不能突破关键技术,我最多也就还能坚持两年。”
汤子康的发言将国产机器人的软肋暴露无遗。从产业链看,机器人产业上游是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下游是系统集成。
记者获悉,国内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系统集成,上游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导致国产机器人产品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郭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本体占据了机器人近90%的成本,国产机器人要发展,必须在这些关键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近年来,国内零部件企业也尝试突破关键技术。但是,郭轩对记者表示,除个别龙头企业,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销量少,难以覆盖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成本。而且国内的零部件精度、性能和国外产品仍有差距,成本也比国外产品高。
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健也对媒体提及,国内厂商购买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的价格均为国外厂商的两倍左右。从分项成本来看,机械成本国外为5万元左右,国内为6万元左右;减速器国外为2万元左右,国内超过8万元;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的价格国外为2万元左右,国内为4万元左右;国内控制器的成本也在国外的两倍左右。
此次《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重大突破,具体包括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
在郭轩看来,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短板实际反映了国内基础工业薄弱,包括生产环境、工艺链条都有待提升。记者注意到,《规划》也提出,将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
2025-04-13 09:00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