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内低端制造危机日盛 外企调整在华战略

2015-04-08 07:35 性质:转载 作者:网易 来源:网易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调整”微观上也体现在外资企业的战略转型上。楼氏电子是世界声学设备制造巨头,于1996年开始进驻中国在苏州建立第一家工厂,该公司早在2013年底就称,公司正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的助听器生产线将转移至菲律宾,一条先进的陶瓷电容器生产线将从英国转移过来,并且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资。
  楼氏电子中国区副总裁陆文杰表示,目前的中国工人将在培训后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他们正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楼氏电子的一部分研发工作已经开始布局在苏州了,楼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经理蒯军说,中国的工程师有成本优势,对公司来说性价比更高。
  而在医药行业,几乎所有的外资医药巨头在过去几年中都增加了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大手笔投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的联盟机构RDPAC日前提供给网易财经的一份制作于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RAPDC的成员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从7个增加到30个,直接创造了约3000个高端研发岗位。
  该报告称,RDPAC成员在中国的研发创新投入正在大幅度提高,目前总投入水平已达到每年80亿元,这个数据超过中国所有大中型医药企业一年研发支出总投入的一半,并且是中国政府为本土骨干企业制定的研发投入目标的2倍。
  而韩国三星集团在给网易财经的邮件回复中称,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正是扩大对尖端技术装备产业的投资,加强研发,向中西部、东北部、中小城市扩大业务。三星在陕西西安投资70亿美元建立的半导体工厂已于去年5月投产,该工厂将生产世界上最新型的10纳米级闪存芯片。
  制造业转型外企捷足先登中国版4.0被指“水泥+鼠标”
  中国政府今年3月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十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这是中国政府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顶层设计,应对的显然是由德国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追捧的工业4.0战略。
  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是指,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而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目前来看,在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这一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外资企业显然又走在了前头。
  2012年3月,西门子在成都开工建设其在全球的第三个数字化工厂,这也是西门子在德国之外建设的第一个工厂。2013年9月,该工厂正式建成投产。
  一位到过成都该工厂的西门子中国供应商向网易财经表示,这个工厂就是把生产线规划到极致,一条线大概只有六七个人,物流全部是智能 系统送到工位上面去的,整个设备流程都用智能系统打通,它选择什么传感器,贴什么芯片,都会自动地去操作。
  与西门子在中国的其他工厂相比,其成都工厂产品交货时间缩短了50%。同时,数字工厂的规划可以减少产品上市时间至少30%。成都工厂高管此前曾透露,未来该厂将有望实现年产零部件100万件,这意味着平均1秒将生产一个产品。
  本土企业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上述供应商还指出,真正的工业4.0是个很庞大的体系,是通过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相互连接实现智能生产,但是“现在很多工厂随便搞点自动化就叫4.0或叫机器人,其实这个都是假的”。

  记者询问的多位制造业内人士都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现在中国制造业很多基础工艺还很落后,而且企业并没有动力投入那么多钱去进行更新升级。石勇也称,现在很多工厂的机床都还是手摇机床,怎么去实现智能制造,实现工业4.0?
  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认为,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市场蛋糕大,企业有利可图,也就没有动力花钱去转型升级。
  前述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称,当前背景下,高端装备行业的需求很旺盛,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而这个领域目前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是外资企业所掌控。
  去年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端装备产品一直为外商主导,海工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传感器等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以传感器为例,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其中国内预计将达1100亿元,外资企业占据67%的市场份额。而201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仅4%,独资及合资品牌占比高达96%。
  王志乐认为,这种尴尬局面与同政府官员在制定战略时的封闭思维和错误观念形成的环境有关。他举例指出,现在的汽车行业鼓吹要树立所谓的自主品牌,这其实是自创品牌,他们把自主和外资完全对立来看,一味鼓励和保护完全自主自创的品牌。而领导层面的这种思维也传导至舆论环境。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将自主同合资、外资完全对立起来进行对比和批判的趋势很明显。
  如今,依托于中国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精准把握方向,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未来仍有待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独立经济学家清议显然站出来泼了一盆凉水。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在德国工业4.0的影响下产生,但是实质上就是重新包装过去的“水泥+鼠标”模式,这种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的方式已经落伍。此外,规划中提及的十个发展领域也没有抓住重点。
  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互联网+”概念相比,清议更加认同德国的工业4.0。他表示,德国工业4.0的实质是帮助德国国内优质大型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可续成长。尤其是其中关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部分。从工业1.0、工业2.0到工业3.0,无不是因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得成功的,工业4.0也不例外。
  他指出,从德国的国情分析,德国工业4.0的方向就是消灭更多的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弱效 配置,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以此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互联网即物联网要达到的目的,由人际互联到物际互联。而中国“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其目的以及想要取得的效果都非常模糊。甚至出现,将“互联网+”简单理解为“电信局+”的错误看法。
  “这一轮通向工业4.0的转型升级中,中国企业必须打开思维,走向世界,将智能化和全球化结合起来,如果还是沿袭这种思维和做法,关起门来搞,那这次的路子还是要走歪”,王志乐称。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