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询问的多位制造业内人士都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现在中国制造业很多基础工艺还很落后,而且企业并没有动力投入那么多钱去进行更新升级。石勇也称,现在很多工厂的机床都还是手摇机床,怎么去实现智能制造,实现工业4.0?
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认为,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市场蛋糕大,企业有利可图,也就没有动力花钱去转型升级。
前述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称,当前背景下,高端装备行业的需求很旺盛,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而这个领域目前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是外资企业所掌控。
去年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端装备产品一直为外商主导,海工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传感器等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以传感器为例,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其中国内预计将达1100亿元,外资企业占据67%的市场份额。而201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仅4%,独资及合资品牌占比高达96%。
王志乐认为,这种尴尬局面与同政府官员在制定战略时的封闭思维和错误观念形成的环境有关。他举例指出,现在的汽车行业鼓吹要树立所谓的自主品牌,这其实是自创品牌,他们把自主和外资完全对立来看,一味鼓励和保护完全自主自创的品牌。而领导层面的这种思维也传导至舆论环境。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将自主同合资、外资完全对立起来进行对比和批判的趋势很明显。
如今,依托于中国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精准把握方向,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未来仍有待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独立经济学家清议显然站出来泼了一盆凉水。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在德国工业4.0的影响下产生,但是实质上就是重新包装过去的“水泥+鼠标”模式,这种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的方式已经落伍。此外,规划中提及的十个发展领域也没有抓住重点。
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互联网+”概念相比,清议更加认同德国的工业4.0。他表示,德国工业4.0的实质是帮助德国国内优质大型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可续成长。尤其是其中关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部分。从工业1.0、工业2.0到工业3.0,无不是因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得成功的,工业4.0也不例外。
他指出,从德国的国情分析,德国工业4.0的方向就是消灭更多的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弱效 配置,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以此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互联网即物联网要达到的目的,由人际互联到物际互联。而中国“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其目的以及想要取得的效果都非常模糊。甚至出现,将“互联网+”简单理解为“电信局+”的错误看法。
“这一轮通向工业4.0的转型升级中,中国企业必须打开思维,走向世界,将智能化和全球化结合起来,如果还是沿袭这种思维和做法,关起门来搞,那这次的路子还是要走歪”,王志乐称。
2025-07-03 09:04
2025-07-01 15:26
2025-07-01 09:48
2025-06-30 08:14
2025-06-28 18:07
2025-06-26 14:36
2025-06-26 10:47
2025-06-23 09:11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