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杂志报道,3月23日,在中国国企巨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宣布收购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之后,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感叹道:“意大利的工业政策如今要由北京来定调。”中化斥资70亿欧元收购倍耐力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在意大利最大一笔投资。出于对欧洲品牌和技术的旺盛需求,中国正在欧洲掀起一场收购“盛宴”。
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2014年中国对意大利企业的收购交易总额达到60亿欧元,而在2008年这一项数据近乎为零。2014年,中国成为意大利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而在全欧洲就吸收中国投资的规模而言意大利也仅次于英国。根据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与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数据,2014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收购交易规模达到18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2010年20亿美元的水平。
2011年,中国政府制定了新一轮五年计划,希望企业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与高端品牌,而中国企业正在遵循这一战略。以往,大多数海外交易聚焦在国企购买原材料,如今高附加公司成为了中国企业的收购目标。当下,民营资本的作用不断加大,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在欧洲并购交易中占比41%。中国正在凭借“不差钱”的状态在欧洲攻城略地,揽入高价值资产。
由于收购成本较低,欧洲公司成为了中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私有化进程、欧洲企业资金短缺、欧元疲软都成为了推动中国企业“席卷欧洲”的利好因素。法国和意大利急需外国投资,放松了以往对国家控股的要求。德国则对中国企业青睐该国资产的现状颇感骄傲。
在英国,中国公司入股泰晤士水务公司、希思罗机场。在法国,中国企业投资了图卢兹机场、标致雪铁龙以及度假村运营商地中海俱乐部。在意大利,中国企业的投资目标包括游艇生产商法拉帝公司、橄榄油生产商萨洛夫集团、安萨尔多能源公司以及时尚品牌菲拉格慕。
中国对欧洲高技术、食品和房地产领域资产的“胃口”还会加大,但中国能否管理好这些资产还有待观察。中意曼达林基金(Mandarin Capital Partners)合伙人傅格礼(Alberto Forchielli)表示,中国企业还需要时间来学习如何管理海外资产。傅格礼认为,许多中国企业在运营西方国家业务方面缺乏经验,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中国总部,无法有效领导当地的管理人员,导致海外业务无人过问。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许多中国企业保留了收购对象的原有管理团队,同时帮助收购公司打入中国市场。
2010年,当吉利收购沃尔沃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这笔交易,但去年沃尔沃的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65900辆。借助与东风的合作,标致在2014年扭亏为盈,如今中国市场的销量超过了法国本土。
并购顾问弗朗西斯科·莫卡加塔(Francesco Moccagatta)表示,中国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过去五年来经理人的英语水平飞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依靠西方大型投行来处理交易。莫卡加塔感叹道:“中国人正在抢占我们的市场。”
中国企业很清楚,收购一家业务状况不佳的外国公司并且扭亏为盈,可并不是简单的任务。许多业绩优良的欧洲企业往往由家族把持,他们对中国投资者的能力仍存疑虑。如果倍耐力等交易进展顺利,中国企业逐步掌握在西方做生意的艺术,或许可以改变那些老牌家族的看法。(汉新)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
2025-05-15 19:02
2025-05-12 08:39
2025-05-12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