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中叉网动态 > 正文

【分享】如果没有了日本制造,会怎么样?

2014-08-16 13:39 性质:原创 作者:高鹏 李晓明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美国女记者萨拉曾把一年的亲身经历撰写成书,让美国人因此惊叹于中国商品的无孔不入,也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美国“回归制造业”的计划。这...

  美国女记者萨拉曾把一年的亲身经历撰写成书,让美国人因此惊叹于中国商品的无孔不入,也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美国“回归制造业”的计划。这样的方式带给我们一个启示,要看清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集团在全球产业链的坐标、地位,不妨设想失去它后世界将会怎样。

  尚在厦门休假中,临出门前,一位长辈对我说,“前年你给我从日本带来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就是比国内产品好…”。于是,由这个保温杯引发的“如果没有了日本制造?上海电气会怎么样”的念头在脑海中孕育而生。

  美国女记者萨拉•邦吉奥尼曾写过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没有中国商品,每天都像露营一般艰苦、凄惨,让美国人因此惊叹于中国商品的无孔不入,也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美国“回归制造业”的计划。这样的方式带给我们一个启示,要看清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集团在全球产业链的坐标、地位,不妨设想失去它后世界将会怎样。

  拿我所在的公司上海电气来说,如果没有了日本制造,会怎么样?先给大家列一组粗略估计的数据:失去近30家与日资有关的控股、合资企业,占集团企业数量的十分之一;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账面消失近300亿元,占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三分之一;当年净利润减少20亿元,占集团净利润的近二分之一;业务领域退出电梯制造、制冷压缩机、印刷机械、工业机器人、部分精密仪器仪表、中高压线缆制造、重型机床、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号称“中国的GE、西门子”,中国制造业脊梁的敝公司--上海电气居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业务是靠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还时不时有点摩擦的“吵闹的邻邦”贡献的。其实,如果回顾上海电气与日本企业打交道的近30年历程来看,和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轨迹曲线也是非常吻合的。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出现过三次投资高峰。

  第一次是1985-1987年。日元升值,小平同志第一次特区视察,中国开放了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并在这些城市的特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外资奖励政策。纺织、轻工和食品加工业陆续出现了日资企业的身影。上海三菱电梯在此阶段成立,并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中方控股的电梯合资企业,单厂5万台/年的产量也居世界首位,自1993年以来一直保持国内电梯市场的领先地位。

  第二次投资高潮是1991-1995年。小平南巡讲话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加速及市场对外资的进一步开放,日本企业以华南地区为核心掀起了又一轮投资高潮。电气、电子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中的一些日本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上海电气与日立电器、Fanuc、横河电机、Nabtesco、三菱电机空调、藤仓等一批知名企业合作,其中优秀的企业如制冷压缩机领域的上海日立电器(母公司海立股份是A+B股上市公司,目前全球每7台家用空调中,就有1台使用海立生产的压缩机)。

  第三次投资高潮是从从中国即将加入WTO的2000-2005年。国内市场全面开放,与国际市场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对接,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运输机械行业和乘用车相关领域投资的真正开始是从2002年以后,与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加大了投资规模与投资速度有关。上海电气与电装、日野发动机、日立汽车零部件等的合资都在这一阶段。同时,值得记住的是2001年,上海电气收购了日本秋山印刷,成为了国内企业“买日本”的先行者(受困于全球印刷行业的不景气,目前秋山印刷处于重组阶段)。此外,池贝机床的收购也发生在这段时期。

  小泉上台,中日关系跌入冰点,至少从上海电气的角度来看,最近的与日本企业实质性的新一轮合资合作要在2011年以后了。

  回顾完历史,我尝试摊开手头一些过往的数据和材料,希望在其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特点与诸位看官分享:

  1、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与快船迟开先入港的故事

分水岭在2000年前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对在华投资企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日本1999年以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型企业,近80%是盈利的,亏损只占15%左右;而2000年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正好相反,超过70%的大型企业是亏损的,盈利的只占20%,中小型企业的状况也类似。

表1:中国市场日系企业盈利情况

  数据来源: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挑战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

  我将上海电气内的中日合资企业历史数据做了分析,并考虑综合因素分成了优秀、良好、平稳、不佳、调整五档(见附表3)。同样的,2000年以前成立的企业,优秀的有5家,良好的有2家,平稳和不佳的各1家,优秀企业的比例达55%,而2000年以后成立的企业,表现优秀的几乎没有,基本处于平稳或不佳的状况。除了我们可以说是早期政策红利给市场的先行者们带来天然的优势和超额利润以外。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