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托起强企之梦
1984年,当年轻的汪文平和范亚波夫妇在宁波鄞州区瞻岐镇建起以防水盖、防震圈生产为主的家庭小作坊时,谁也没有料到,近30年后,这个取名“力达”的小不点,已悄然成长为中国物流搬运设备的巨头。
如今的宁波力达物流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达公司”)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注册资本1580万元,拥有130多家设备投资型和业务控制型分厂,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企业。公司具备年产手动液压搬运车30万台、电动类系列托盘搬运车和托盘堆垛车及其配套零部件3万台套的生产能力,产品90%销往海外,并在美国、比利时、日本等多国建立了业务开拓型销售分公司,2013年产值有望突破3亿元。
如今,人们看到是力达公司的辉煌,看不到的则是近30年来汪文平夫妇走过的坎坷历程。他们以坚强的意志,一次次将力达公司从死亡边缘救起,并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那就是两大法宝、一条枢纽、一个命题的“211”文化。
两大法宝:虚拟经营+模块研发
电动类系列托盘搬运车和托盘堆垛车在物流搬运行业以零配件数量多、技术含量高、整体结构复杂、工序管理难度大而著称,业内许多企业都望而却步,而力达公司却敢于迎难而上,“虚拟企业经营模式”和“模块式开发”是其两大应对法宝。
力达公司的核心部门成员有30个,没有生产车间,只有130多家不相隶属的生产加工厂,这些厂被称为设备投资和业务控制型分厂。公司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这些工厂链接起来,研发出来的新产品通过企业ERP下达和管理。为保证产品质量,原料采购供应等均由力达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回购。这种国内罕见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潜力,130多家分厂风险共担、荣辱与共;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企业家,让总公司彻底从繁琐的日常生产管理中解放出来,集中资源聚焦新产品研发。
为确保产品领先,力达公司创造性地采取了“模块式开发”模式。公司设有1个省级研发中心,与宁波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产品全部实现模块式开发,室内物流设备核心部件的技术完全自主化,是中国同行业中唯一依靠自己的研发团队和设备,从零部件开始到整车装配全部由自己完成的企业;从设计到产品,国外要3个月,国内同类企业要1年,而力达公司只要1个月。2005年以来,力达公司已有45个新产品分别被宁波市科技局和宁波市经委列为宁波市市级新产品计划项目和宁波市工业新产品计划项目。
2025-04-26 18:15
2025-04-26 18:14
2025-04-26 18:13
2025-04-26 18:10
2025-04-26 17:53
2025-04-26 17:52
2025-04-26 16:39
2025-04-26 16:37
2025-04-25 10:42
2025-04-25 09:40